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初步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处于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古诗词的学习也开始从纯朗读演进到理解识记阶段。在此时期,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到学情把握到位、方法得当,使得学生除了诵读诗歌,还能初步学会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本论文阐述了小学五、六年级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初步渗透策略。
   一、重视诗歌题目,管中窥豹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题目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仔细研读诗歌题目,往往会得到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提示。如果能捕捉到体现诗人情感的字眼,便是找到理解诗歌的路径。如小学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提示我们“相思”是诗歌的情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联想并回忆之前学过的《静夜思》《秋思》等诗词,以对比、联想的方法对《长相思》题目进行赏析,以此巩固学生对于相思诗歌的认知能力和识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
   在阅读理解诗歌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题目,对于诗题意思清晰的篇目,即使简洁概括的特性,也需要我们将其抽象性的题目演变成为具体可感。如,对《泊船瓜洲》一诗的解读,我们要学会对诗歌题目进行个人的疑问设定:诗人为何要泊船瓜洲?瓜洲在哪里?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什么风景?将会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设疑让我们的学生初步具有了窥探诗歌内容的能力,以及为今后理解诗歌内容结构奠定良好基础。
   二、知人论世,累积作者印象
   学生在学习诗歌作品中,对于作者的印象并不是十分的牢固。他们对诗人的陌生,根源在于教师对诗人的介绍过于简洁而缺乏针对性。对于诗人的介绍不可只专注于生平事迹,还应更多的拓展能够吸引学生的并且对诗歌教学起到积极意义的趣闻轶事,拒绝过于枯燥的说教。如介绍纳兰性德,除了对其朝代、生平、作品介绍,我们还应结合纳兰性德与妻子的情感轶事,让学生产生与作者的在诗歌的感情上共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结合翻译,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而教师对纳兰性德的作品进行总结概括,根据其风格进行分类。学生在学习完诗歌之后,对于作者的认知已不仅仅停留在题目,而是对其整体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师生共读,生活入诗
   鉴于小学生诗词理解能力不足,词汇量积累少的原因,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协助学生完成对诗歌意象以及难点词句的理解。除去依赖诗歌注释的词语,教师应学会以生活化的思维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设问理解。如在杜甫《春夜喜雨》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久旱逢雨的心情,谈谈当心中正想得到的东西出现在面前的真实感觉,并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说一说。
   生:太激动了,就像天助我也的感觉。
   生:就像一切都在为我而存在似的,那种感觉就像找到知音似的。
   生:就像吃到最喜欢的又好久不能吃到的东西似的。
   ……
   教师让学生理解及时雨,理解诗人那种兴奋与喜悦。又如在《长相思》的教学过程中,在了解作者的“身”在哪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回答诗人心在何处?
   生:心在家乡,想念亲人,难以入眠。
   师:亲人都有些谁?
   生:父母、妻子、孩子、都是诗人最亲的人,最重要的人。
   师:作者思念故乡为何不回乡?
   生:因为作者“身在榆关那畔”。
   师:为何身在榆关?
   生:是一等侍卫,跟随康熙皇帝出征。
   生:人在征途,身不由己。
   师:你们尝过这种滋味吗?身不由己的滋味!
   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追求最真的感想。
   接著,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纳兰性德进行诗歌的朗诵,再次以诗人的身份去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整通顺地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若时间允许也可事先准备好小情景剧,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加深诗歌的印象,利于课堂成诵。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不可能像初高中层次的教学那么全面深入,但是我们可以为他们养成鉴赏诗歌的意识习惯。在细节中抓住鉴赏诗歌的路径,学生不会对诗歌产生排斥感,而是亲近它,接受它,甚至乐于探索它。长此以往,对于诗歌的恐惧消除了,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是有益了。
   责任编辑 韦英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263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