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38—01
   义务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而教师也应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学困生学习也同样具有学习的潜力,但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暂时被列为学困生。学困生的出现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能力,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重点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学困生自控能力不强。小学阶段学生整体年龄偏低,自控能力不强,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贪玩,且在课堂上好动,学困生更甚。他们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因此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且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差。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不按时完成作业,且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当天学习的知识没有掌握,第二天又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于是知识的漏洞也越来越大。
   2. 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抽象性也比较强,这些知识会让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也会感到学习与自己毫无关系,长此以往,就会沦为学困生。
   3. 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有些学困生想学好数学学科,平时也努力了,但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变通,使得整体的学习效率偏低。再加上学生在上课时不知如何听课,无法把握教学的重点,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转化策略
   1.突出生活素材,树立良好意识。数学知识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教师只有让学困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理解教材,紧密结合学困生的情况,注重突出生活素材达到吸引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维学习。比如,在学习“认识0”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0”表示的是起点这一内涵,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分小组来进行跳远,如此便能让学生理解“0”表示起点这一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拿一把尺子,看尺子上面的刻度表;或者是让学生量身高,在量身高之前,我们应该拿出软尺,软尺上面也是以“0”作为起点。在此环节中,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了“0”表示起点的内涵。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2.关注学生差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具体地分析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比如,班级学困生当中,他们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是智力因素、有的学生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设置符合他们特点的作业,让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从而感受到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3.强化成就体验,有效转化学困生。学困生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理解知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扰。同时,他们也经常受到来自学习失败的挫败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给学生成就的体验,有效转化学困生。如,在学习《平均分》时,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游戏——分卡片。首先,在盒子里放一些卡片,让学生从盒子里取出一些,并将其平均分配。由学困生提出应该如何平均分,并由中等生负责记录。若学生能将卡片平均分为3份、4份或5份,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听优等生的意见再进行操作,这样学困生也就会特别注意“要怎么分、还有哪几种分法”等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体会到动手操作的成就感,无形之中也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