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有幸参加了市一师一优课的评比活动,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对四上年级的“垂直与平行”这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实践,对如何上好几何概念课有了新的体会。
  关键词:操作;体验;感悟
  片段一:想象操作,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张白纸我们可以看成一个平面。想象一下,如果请你们在这个平面内任意地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形成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请用彩笔把你想象的样子画下来。
  生动手画,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评析】简明、扼要直奔主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还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材料的生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
  片段二:交流研讨,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意义
  (一) 分类,理解平行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形,让你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他们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我们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相交的是①②④,第二类是不相交的是③⑤;生:我觉得①②③④一类,⑤一类。
  师:仔细看这两种分法,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把①②④放一块。只是对③有异议。你们为什么都要把①②④放一块?师:我们来看同学们有异议的③号,为什么要把它和①②④放在一起?师: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往哪边延长会相交在一起?如果按着相交和不相交,你们觉得③号应该分到哪里去?
  生:分到①②④里去。
  师:如果把剩下的⑤这两条直线延长,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不会相交。
  课件转动平行线,让学生理解无论怎么旋转,这两条直线都是互相平行的。
  (二) 对比,理解垂直的意义
  师:在相交的这几组线中,你觉得哪一组比较特殊?为什么?生:第③组,因为它相交成直角。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旋转第③组,理解卡片的旋转并不会改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 动态演示,理清关系
  师:相交、平行和垂直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呢?
  课件出示一组平行线,旋转其中一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回想刚才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什么?
  师: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可以表示出这三者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评析】通过分一分、辩一辩、说一说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较好的认知结构;通过转一转,呈现不同位置的垂直、平行情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最后通过旋转一条直线,沟通平行、相交、垂直的联系,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平行、垂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建构概念。
  片段三:应用拓展,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1. 找一找。师:你能很快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平行和垂直的例子吗?
  2. 折一折。師:你能用这张纸再来创造出一组平行线或者垂线吗?试着折一折。
  3. 判一判。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 )
  师:你发现什么?
  【评析】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辩一辩等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数学的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最后的实物演示操作,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同一平面”对于判断平行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较好地蕴含了数学概念的发展性。
  【教学思考】平行与垂直是几何学习中一个十分基础的内容,是学习其他很多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反思整节课,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在操作,在不断地操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形成平行与垂直的表象。
  1. 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第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把一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想象在这个平面内任意地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形成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这种现实情境对学生来说简明而熟悉,开放且真实,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二,交流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面对典型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比较等多种活动,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和垂直的表象。
  第三,加强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课前调查发现,在部分学生的思维中,只有平的才是平行线,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教师对平行线和垂线,进行旋转,呈现出不同位置状态的图式,让学生判断这时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在判断和辨析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平行、垂直的表象,理解平行、垂直的本质。
  2. 在操作中沟通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相交、垂直、平行之间的变化过程,沟通了三者的联系,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深入理解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结构,促进概念的内化。
  3. 操作应用,完善、拓展概念。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在练习环节,教师将平行与垂直放回到现实生活中,精心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辩一辩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了概念的本质,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用途和学数学的乐趣。
  作者简介:
  岑芸,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市南门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9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