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情工作,快乐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笔者的教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如教师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职业倦怠、自我价值、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陶新华;积极心理学;爱的教育
  爱乃是上苍的礼物, 且是上苍赐予的最好的礼物。
  ——伯特兰.罗素
  最近,我拜读了陶新华先生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作者对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现象进行了解读,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每一个案例都充满着爱的教育和智慧的力量,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而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作为教师,要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读罢此书,我不仅仅被笔者的教育理念所折服,同时也更加激发了自己探索教育秘诀的热情。作为一个工作五年的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常发现教育有的时候很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那些,比如课堂教学中苦心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学习生活中刻下了烙印。我经常会想如何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积极投入、润物无声
  书中提到了了“副科”老师的困惑让我产生了共鸣,就是在美术或者音乐课上学生不专心听课,随便讲话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许多学校都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了。虽然我的课在专业课考试里面占比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属于美术课范畴,学生的表现相比文化課而言多了份随意,甚至是不在意,我在课堂上多次强调这门课程的分数占比,但是所效甚微,作为教师我希望我能和学生有个良好的课堂互动,被学生重视的心理状态。作者的专业分析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心理疏导,他提出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五个因素;即了解与被了解;归因、接纳与尊重、互惠、长期与持续。那么,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了解吗?学生和教师彼此接纳和相互尊重吗?彼此之间的互惠关系体验到了吗?不少教师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权威感,对待学生过度自信,教师的工作的确辛苦,可是如果想利用简单的灌输教育就收到效果很容易走向反面。
  作者建议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能够做到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其次,教师要温暖尊重每一个学生,聚焦于学生积极正向的方向,关键看效果。让学生知道任何课程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互动,直接对话,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底线在哪里。
  (二)播种幸福、快乐生活
  近年来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中,很多在岗位奋斗了十几年的教师感觉到一种无力感,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责任越来越大,越来越力不从心,教师本身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这样干下去为了什么呢?真的与当初做教师的信念背道而驰吗?教师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吗?针对这样的现象作者提出“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让教师富有激情的上一次课容易,但是富有激情的上每一节课是很难的,可是富有激情的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是可被激发出来的。我想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到生活中去,比如坚持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与人的沟通和互动等积极的生活状态去对待每一天。我们的人生必将充满成就感与幸福感。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一)悉心引导、关爱学生
  读到早恋与性别认同这一章节,使我想到了我很喜爱的的一位教育家家罗素的理论,他指出:“过去人们不懂得训练本能,所以被迫诉诸压制,惩罚和恐惧是所谓美德的强大刺激。我们现在知道压制的一个坏方法,因为它从未真正成功过,而且因为它会造成心理失常。训练本能是完全不同的方法,采用完全不同的技术,习惯和技能好象是本能的渠道,按照渠道的方向,引导本能流向一方或另一方,通过培养正当的习惯和正当的技能,我们可以使儿童的本能自行激起良好的行动。”大量事实指出了青春期极度叛逆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缺失或者错误的童年,早期的家庭教育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而在现实生活中,静观父母在辅助其子女成才上的具体表现,实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多忙于家庭生活物质文明的加速升级,对其子女也多以物质上的关怀尽施爱心,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榜样之自觉树立与其教育作用的正常发挥。近年来,已经呈现于社会的大量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既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使父母“望子成龙”的良愿大受其挫。
  作为老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去爱这些孩子呀!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让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的爱而且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种子总是在夜晚发芽,人总是在夜晚长高。”家校结合,尊重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否定孩子每个天方夜谭的想法,让孩子的思想更加自由和开放。让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爱的与关怀的时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确立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权利和主要地位归他们自己所有,孩子们渴望的不是偏爱,而是公平、公正,我们让他们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习进步,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三、结语
  教育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刻板的教育模式只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师把教育当艺术做下去,接受教育过程是陶冶情操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快乐且身心健康。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不要急功近利,只有具备健康的成长环境,依生长规律耐心培育,把培养爱心,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目的,小苗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8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