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效复述方法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芮良敏,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安徽省优秀班主任、铜陵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铜陵市第六批拔尖人才、铜陵市学科带头人。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多次在省、市开展观摩教学或学术讲座;主持了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并多次获科研成果一等奖。
  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依据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双线结构”(人文主题、语文素养)来组织编排。尤其着力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布在各册各单元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各学段安排了学生进行阶梯式复述的任务:借助提示讲故事(低段)—简要或详细复述(中段)—创造性复述(高段)。可见,复述这一能力要点贯穿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做到紧扣教材文本,各个击破呢?现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借助课后习题锤炼学生复述能力的具体实践与思考。
  借助提示讲故事是培养学生复述能力的初始阶段。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顺次编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童话故事类课文,语言描述生动有趣,动物形象活泼可爱,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学讲故事、练表达。
  一、借用阅读理解式练习,梳理故事梗概
  《大象的耳朵》是本单元的开篇阅读课文,课后没有设置关于讲故事要求的显性任务。但循着“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一要求,可以一步一步地发现大象想法的变化,进而找到与之对应的耳朵的变化,很快便能梳理出这个童话故事的要点了(见表1)。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表1中的要点,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为较完整地讲故事做好铺垫。
  二、善用直观图示问题,讲清故事内容
  在《蜘蛛开店》的课后问题中,通过示意图(见图1)直观地呈现了蜘蛛开店后所卖的货物和顾客。
  教学伊始,教师可围绕课题质疑,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蜘蛛想卖什么,开了哪些店?卖给谁?结果怎样?然后以问题为导向,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提炼课文相关信息,逐步完成这个示意图。这是第一步的“生成示意图”。但如何有效运用示意图才是关键,所以第二步是“丰富示意图”。依据此示意图,再细读课文,了解蜘蛛每次开店的原因、顾客的特点,紧扣“一整天”“一星期”“终于”“足足……才”等关键词品读蜘蛛开店的不易,并在示意图上添加关键词(见图2),进一步为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提供支架。第三步是“运用示意图”。在精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示意图呈现的关键信息讲一讲蜘蛛开店这个故事,初步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自然就达成了。最后一步是“拓展示意图”。这篇课文的结尾留白,蜘蛛最终有没有织袜子,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这也是课后的最后一道习题,两个问题彼此关联,对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螺旋上升。由此可见,善于运用图示,可将故事的阅读与理解、故事的讲述与续编、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与输出运用有机融合在一起,是文本阅读的浓缩,是语言实践的支架,是教与学、学与用的契合点。
  三、巧用关键词句提示性问题,厘清故事条理
  《小毛虫》是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童话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一条小毛虫从结茧到成蝶的过程。文章的故事性不是很强,主要是想借小毛虫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要乐观自信地生活,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要如何渗透人文主题,落实学讲故事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呢?这时,就可利用课后的提示性问题(见图3)。
  从图中不难发现两点,一是前半部分“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指向了阅读理解,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圈画、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达成;二是后半部分“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指向了表达,并提示了方法,链接到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那么,怎样有效发挥课后问题的支架作用呢?教师需要找准时机,巧妙创设情境。例如,在阅读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时,首先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看看小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吗?然后,在学生的期待中播放视频,动态演示小毛虫的变化过程,加强视觉冲击。接着再回顾全文,默读静思,理清小毛虫经历的变化——“小毛虫—茧—蝴蝶”,感悟小毛虫成功化蝶的原因: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后再次播放视频,借助关键词句的提示,让学生为视频配音,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表达、由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转换,达成讲故事的语言训练目标。这里,根据学情,可以提出不同的表达要求,可以用文中的语言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还可以根据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讲述故事,但要依据提示并做到有序完整。
  四、活用分角色表演活动,升华故事情感
  师:青蛙的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请大家默读第10自然段找找原因。
  师:(生生读完并交流后)是呀,还有很多小动物提了许多意见。谁能把它们的意见也像老牛和野鸭那样直接对青蛙说出来?这么多人举手,那我们演一演好不好?(教师分发头饰,学生做准备)
  师:老牛,你先来。
  生(戴老牛头饰):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师:野鸭,到你啦。
  生(戴野鸭头饰):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师:小鸟,你在犹豫什么?
  生(戴小鸟头饰):这个泥塘嘛,喝水倒挺方便。不过,要是栽点树就好了。
  师:蝴蝶,你买吗?
  生(戴蝴蝶頭饰):这地方好是好,要是种点花就好了。
  师:小兔小兔,青蛙着急了,你帮帮它吧。
  生(戴小兔头饰):这地方好是好,要是修条路就好了。
  师:小猴,你有什么意见?
  生(戴小猴头饰):这地方好是好,要是盖个房子就好了。
  师:小狐狸,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戴狐狸头饰):这地方好是好,要是建个葡萄园就好了。
  师:青蛙,朋友们提了这么多意见,你是怎么想的?又打算怎么做呢?
  生(戴青蛙头饰):……
  以上是教学《青蛙卖泥塘》时的一段课堂实录。当阅读教学进行到第10自然段时,教师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读这一段的情况。《青蛙卖泥塘》这篇童话故事对话较多,段落结构、语言表述也多有相似之处。课后习题要求“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恰好适合文本的特点。实录中的分角色表演正是基于前面文本的学习积累,由教师创设情境,以讲述者身份引导穿插,学生置换角色,一方面运用规范的文本语言,另一方面又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达各种小动物的建议。这样,第10自然段的阅读教学就不再停留在读懂理解内容的水平,而是学以致用地提升至语言表达的高度。当然,这个片段教学中的分角色表演只是一个例子,起到的是示范作用。等到学完全文,教师还可以继续结合这一练习引导学生合作,分角色完整地表演这个故事。可想而知,学生会因为自己“角色性”的表演而加强合作,进一步熟悉文本,对小动物的特点和心理作进一步的了解和揣摩。在故事演练的活动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始终融合在一起,学生增长的就不仅仅是言语表达能力了。课后习题“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就属于对讲故事有更高要求的复述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要“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到底该如何训练这一语文要素,落实标准的一般要求呢?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单元重点训练目标(复述——学讲故事)提供了不同课例,并通过课后多种类型的问题或练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抓手和支架。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课后练习,认真研读,依“标”据“本”,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年段目标要求、单元重点训练语文要素以及语文园地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抓准教与学、读与说、理解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的契合点,充分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