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本书阅读方法管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高中语文任务群之一被明确提出来。至此,整本书阅读不再处于学科的边缘地界,而是像原来的必修教材一样,成为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了。可是当下多数高中生缺乏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没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系,也没得到科学系统的读书指导。面对一本本鸿篇巨制,学生们如同面对一桌大餐,却穷于没有好的餐具,不知如何下口。
   学生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奇怪,原来的语文学习习惯已养成,要转变,需要引导,也需要时间。按照原来教材的编排体例,一篇讲读课文往往好几课时才学完,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课堂的单篇阅读教学,习惯了对文本的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课外,电子阅读泛滥,碎片式的短章阅读已成常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几乎弥漫于学生的生活中;加之学生受个人习惯及家庭、学习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阅读水平不均衡,个体间差异较大。这种情况下,整本书阅读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平均用力,不分详略、没有侧重的一页页读下去,要么一目十行,速战速决,两种阅读的实际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最终难以达成课标规定的阅读目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教学环境下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须先行。那么我们需要教给学生哪些方法呢?
   一、精读与略读结合
   从阅读的精细程度来说,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两种,一是精读,二是略读。
   精读,就是仔细品读,“多管窥豹”以洞见其蕴,揣摩作者意图,探究内涵和思想,欣赏艺术手法之妙,其间可做圈点批注、写感悟、做评价等。为达到目的,有可能反复读,回味读,因此速度较慢。略读包括浏览和跳读,浏览是在阅读时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捕捉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部分,如选取某个人物的相关情节或某些章节等,或粗知大意,或理清脉络,或搜索信息,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即可。略读相对速度较快。如高中选定的整本书,篇幅长,耗时多,因此阅读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分清主次,把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交替运用。主要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其间根据内容作取舍,精读与略读不断变换。如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润叶是主要人物,相关内容精读;兰花、兰香、润生、王满银等是次要人物,可略读。如写在学校读书的孙少平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因饥饿身体受屈,因为没有一身体面的衣裳不敢和女同学说话,还有和田晓霞的相处,在井下挖煤的经历等,这些描写直接表现孙少平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需要精读;至于乡镇干部间的关系、市县人事的变动等,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可以略读,或干脆跳读。写润叶与向前的婚姻生活中,插入杜丽丽的婚变,还有兰香与金秀的爱情,这些都是从属内容,对主要人物和事件起烘托作用,如果只想把握主要人物的相关内容,这些就可以跳读。
   当然,也可以先用略读法通读全书,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对小说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感悟和体验,再用精读法选择重点章节阅读。对于其中的人物特征、矛盾冲突的社会背景、命运与时代的紧密联系等方面深入分析,探究作品的价值。
   精读和略读方法可以进行专门的指导,在阅读中实践、领会、掌握。
   二、个人阅读与群体研讨结合
   新课标要求“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记笔记、总结心得和交流讨论为主”[1],老师要“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2]。交流研讨是整本书阅读的必经阶段,也是个人阅读成果得到检验和交流的好机会。诚如萧伯纳所说:“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研讨实质上就是交流思想。
   交流也是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读书是个人的活动,但个人的阅读体验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思维方式、品行修养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力不同,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之后怀揣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个人都有交流的欲望,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也渴望倾听同伴的心声,更渴望激起思想的共鸣。每位学生在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其他人的阅读经验和成果,借鉴他人成果来完善自己,每个人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
   如对于孙少平这个人物,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有“奋斗”“追求”“抗争”“挑战”“正义”“慷慨”等等,老师进一步引导,还会领悟到穷且益坚、责任、追梦者、博爱者等层次,最后全班研讨,结合专家的评价,进一步认识到少平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他不安于现状,敢于打破传统的生活方式,自尊自立自强,勇于担当,是有梦想有精神力量的一代新人,他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这样,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甚至与学者专家的观点交流,在种种的思想交汇碰撞中,一遍又一遍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原来个人的狭小思想会迅速升温发酵,理解多元,境界扩大,更上层楼了!学生体会到潜心研究某些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更加积极参与,在班级中会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更高层次目标:“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总之,教師应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带领学生共同研讨,阅读过程中和整本书读完后都要安排研讨课,确立研讨主题或问题,积极搭建民主、科学、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真情表达、深入探究。
   三、学生的“读”与教师的“导”结合
   鉴于缺乏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师也要做好引路人和护航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读书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导”,学生的任务是“读”。“导”是引领,“读”是过程,教师“导”得有方向,学生才“读”得有目标,教师的“导”往往决定了学生“读”的层次。教师还要针对创作的背景、作品的影响、权威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营造出有深度、有内涵、有效率的阅读氛围。    可以说,教师既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阅读的监控者和促进者。读整本书,教师要在不同阶段做好“导”的工作。
   读前导: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要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内容梗概、价值、地位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孙少安、孙少平等主要人物,介绍主要情节及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总体计划。
   读中导: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监控阅读进度,及时提醒快慢悬殊者,保证大体进度一致;阅读初期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怎样精读、略读?怎样用勾画圈点批注等方法做读书笔记?怎样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中后期开展几次阅读交流研讨课,确立研讨主题,目的在于及时交流阅读成果和读书经验。
   读后导:整本书阅读完成后,要进行总结、交流、提升。教师可组织读书成果交流汇报课,阅读计划中就可以确立主题,便于在阅读中做准备。如读完《平凡的世界》,可选择以下主题进行汇报交流:“我喜爱的人物大家谈”“一个情字贯始终——《平凡的世界》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晓霞牺牲、班长被砸、向前失去双腿——我看这样的情节安排”“《平凡的世界》的标题和结尾鉴赏”“《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探究”等。
   四、点、面、线结合
   点面线结合阅读,这里指點面贯通、纵横联结、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读书方法。不同类的书所指不同,文学名著类的书是将具体节点的人事、某一时期横切面的人事关系、时代或人的纵向发展变化相联系,学术类的书是将知识点、知识面、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点面线三者之间,呈现纵横有序的三个层次。阅读整本书,要三阶段逐步展开,并且要将三层次有机结合。
   以文学类的《平凡的世界》为例,描写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人的具体情节,体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事件等是“点”;孙少平求学时期的学校状况及学生群体是“面”。这一时期与同学们的关系横向展开:与郝红梅由同病相怜到相恋到解救红梅等曲折故事,与顾养民的势不两立,与金波、田晓霞的真诚友谊,对侯玉英由鄙视到舍身相救到拒绝求爱等,少平在与不同性格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处中,爱恨情仇截然分明,这些事件和人物关系体现那个时代的学生特征,这就是“面”。高中求学、黄原揽工、大牙湾当煤矿工人,在这几个时期记录了孙少平的成长历程,由青涩的学生到孤身闯世界的青年,再到成为富有担当精神和正义感的男子汉,这是一个人物的发展脉络,这就是纵向的“线”。读一本书,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读懂一个个点,横向联系到面,纵向联系为线,随着阅读的深入,明白种种横向的交织和纵向的贯通,整本书也就读懂了,认识也就上升了。
   在多层的联系中探究整本书的逻辑体系和思想价值,在由浅入深的阅读和研究中,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将自己带入到书中,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反之,如果阅读后只是事件的积累和人物的叠加,既不进行关系梳理,也不思考内在联系和价值意义,这样的阅读只能算是在表面滑行,收获了了。
   五、读、思、写结合
   南宋人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4]这就是说,读书要力求深入,吃透精神实质;而且,读了以后还要跳出书本,学会运用,不能“死读书”。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而思考是连接二者的桥梁。读书应始终伴随着思考、研究、表达和交流,就像沙里淘金,阅读是取材的过程,让它更有价值,还需要煅烧和淬火,最后做出有实用价值的成品,这就是思考和写作的过程。完成阅读,只是完成任务的一半,思考和写作的成果才是体现价值的所在。
   “思”和“写”可以和阅读同步进行,边读、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适时圈点,作眉批,写心得,这些是思维深化的痕迹,是读书收获,要认真完成并保留下来;如《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三章,润叶让少平到她二爸家吃饭,可以通过“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对少平的心理做批注和点评,同时把少平、润叶、晓霞的性格做对比。也可以在阅读完成后写感悟或研究性文章,如读书报告、书评等,由文本出发,思考人生和社会,积极从社会实践中探求意义和价值。如开展“《平凡的世界》人物谈”“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我是这样读书的”等主题报告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PPT或制成美篇,配上精美的图片和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读”“思”和“写”,从语言层面出发的字句积累,到篇章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最后到思想的提炼和辨析,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最后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当然,阅读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不止上面所述,但也不是说读每本书都要用上这些方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正确选择适合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尽量缩短阅读转型的时间,缩短个体差异的距离,尽快步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13/12.
   [4]陈善.扪虱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