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实践,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的实施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141-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济大学在进行“双一流”建设中,把培养世界一流的本科毕业生作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中,通过全面实施协同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全程化、全覆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本科生的思想、专业、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特有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称:学院)从2014年就开始试点本科生“双导师制”,大学一二年级配备校内导师,两年后学生还将配备一位“校友导师”。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在本科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了学院卓越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的实践,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研究探索。
  一、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建立本科生导师库。依据聘用条件,校内本科生导师至少要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对全院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和全面考核,最终确定學院本科生导师202人。目前,本科生导师构成情况如表一,构成比例较为合理,参与人数约占全院全职教师的75%,导师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3。学院每年会动态更新导师库,补充新进专职教师加入导师队伍。
  1.导师选择。统一发布校内导师介绍及研究方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采取先到先得的方式。
  2.具体实施。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领导小组,保障本科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导师与学生建立定期见面指导制度,导师每月与学生见一次面;每学期校内导师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业指导,如作业辅导、专业答疑等;每学年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如实践调研、创新教育等;两年内所带学生为导师做一件事。
  校友导师将着重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在社会实践、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指导与支持。要求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一次面,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生涯规划的交流,每学年带领学生进行一次企业参观或项目考察,两年内所带学生参与一次导师的工作。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1.导师层面。部分导师工作繁忙,交流次数少,时间不固定,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交流不稳定,与学生的亲密关系难以建立。
  部分老师对本科导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不清晰,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和了解,对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学业生涯规划、课程选择等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
  2.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与导师联系、互动的意愿和热情。
  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作用并不清楚,不了解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区别。当对导师工作有意见和建议时,缺乏有效的途径进行及时反馈。
  3.学院、学校层面。目前开展导师制,主要是凭借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指导,虽然管理文件中规定了对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但一些措施的落实还不具体。
  导师工作量认定不够明确,导师的权利和义务还存在不对等,导师工作业绩缺少实质性认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议和对策
  1.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质量保证体系。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过程监控,做到导师的每次指导都有据可查,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考核机制,一方面通过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及导师互评对导师的任务完成量和完成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状况进行评估,从侧面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作为导师工作业绩的来源之一。
  2.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导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导师的职务晋升与报酬挂钩。根据导师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其工作量,并纳入年终工作量考核范畴。每学年一次的导师总结评议与专业教师的年度考评相结合,考核等级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不合格的不再聘任,对考核优秀的导师,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设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相关经费,对致力于导师制工作的创新活动、思路和研究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并通过成果验收等方式保证质量,积累成果,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大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重视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理解实施导师制对自身成才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形成多样性、多元化的导师指导。导师根据学生个性、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多样性、多元化的指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讨论、轻松聊天或者网上交流、电话交谈等;指导地点可以是办公室、教室、餐厅、户外等;指导内容可以是指点、布置书目和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等。导师还可以就如何做人、做事给学生建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挖掘潜能。总之,通过导师与学生多方位接触,长期互动交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业和专业素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给予指点与帮助,同时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的文化和氛围。
  校友导师可在生涯发展方面进行引导,如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在创业指导方面分享心得,如创业启蒙、创业实践等;在实习实践方面提供资源,如实习指导、行业动态等。发展一批稳定的校友导师队伍,颁发导师聘书,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校友导师在生涯规划指导中的积极作用。
  5.完善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导师制相关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学校相关政策,熟悉本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掌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等;举办优秀导师分享会、导师工作经验总结表彰会和师生互动交流会,通过开展经验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导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教师重视本科生导师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沈如,赵宪忠,苏静.土木工程“卓越计划”导师制质量保证体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132-133.
  [2]刘冰洁.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专刊,2013,(06):62-65.
  [3]蔡文敏,刘军伟.剑桥大学导师制及其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204-205.
  [4]袁小量.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硕士论文,2009,(05).
  [5]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J].教育探索,2016,(10):44-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