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设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匹配。本文将导师制这种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与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把一个完整的项目内容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学活动、专业实习和学科竞赛过程当中,从培养方案、课程管理模式、全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而且独立完成度在降低,随着这一情况的发展,也出现了取消本科毕业设计的呼声。表面上看是因为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完成,而在这一年,所有的学生都为了将来的去向奔波,考研、实习、出国、找工作,学生不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但是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目前高等教育现状不相匹配所导致的,正是教学改革致力解决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学以致用的关键一环。外在干扰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既不影响学生的前程又不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并能很好地与“实培计划”“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和“学科竞赛”等科技实践活动衔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这些项目中。
  1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精力人为地割裂开来,零散地分布于各门课程,无法根据学生兴趣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个完整的专业实践项目。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导致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对专业认知不深等问题。本文在“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将导师制这种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与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把一个完整的项目内容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学活动、专业实习和学科竞赛过程当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针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和培养方式的长期调研,我们发现专业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单纯地从自己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来设置实验、实践和大作业等训练内容,而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门课都做实践,每门课程都做不一样的实践,同时每门课的实践成果都不能相互借鉴。这样,虽然从教学的角度看上去让学生做了更多的训练和实践,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这些学习成果都会因为课程的结束而无法延续性地进行下去,导致一些非常好的想法不能从专业的整体视角呈现出来。这就使得每门课程的学习成果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认为專业的教学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真实问题或者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毕业设计环节没有办法独立地完成培养任务。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也无法确保培养方案能够适应社会对于动态培养体系的需求,做可扩展性开发。
  2“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的培养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培养模式主要指在本科生整个培养过程中,推荐专门教师为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导向性和指导性服务,以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为引领,指导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学习期间,将所学知识衔接起来,形成系统化的专业认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
  指导方式和流程上,主要通过项目制+全过程的培养模式,在整个学业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早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并在项目迭代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不断融入新学知识,沿着“专业认知一项目启蒙一项目构思一项目设计一项目实现一项目反思一项目完善”的路径,引导学生将不同学习阶段、多门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有效衔接起来,形成体系化的认知。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各个课程的衔接不够,尤其是期末考核或大作业的结果不能有效反馈给学生和后续课程的教师,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不再弥补自己缺失的知识点,期末大作业也不再改进和完善。而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衔接前后各门课程,了解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指导、督促其在后续课程及项目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从而弥补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导师也能够将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或改进。
  通过以下革新路径来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案。
  第一,设立“导师制”。通过导师的介入,帮助学生在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专业素养培养和提升形成一个整体视角,目标是向学生更完整地呈现专业,协助学生将各项专业技能有机形成整体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第二,设计“项目制”。通过“项目”来把各门课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变“课程为主体”为“项目为主体”从而实现培养的“学生为主体”这个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分散的学习精力和能力整合到一个大的项目中,一来通过专业学习积累让学生专注于一件事,二来帮助学生从整体认知专业确定自己在专业视角下的发展路径,三来帮助学生更早认识毕业设计的项目体现,从而通过长期积累的方式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生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设计“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改过去毕业设计“一锤子买卖”的状态,使得学生从进入专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最终的毕业设计考核结果努力,从而解决了专业课不好好学、毕业设计混混过的问题。也正是由于全过程的考核,我们期望能让学生改变对毕业设计的看法和对专业的错误认知。从而从机制上将4个月的毕业设计精力延长到了4年完整的教学过程,从考核上将毕业设计的考核目标回归到每门专业课当中去,从学业上将专业培养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四,修订“培养方案”。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深化创新”的思路出发,根据信管专业的专业特色,科学地围绕整体目标调整专业课的排课时间,把毕业设计内容分配到不同学期完成,形成四年不断线的流程从逻辑上解决了专业课过于平行和分散的情况,让课程和课程之间可以通过“项目”紧密联接进来,使“项目”随着专业学习的进行,不断迭代和完善,阶段成果呈螺旋上升。同时,引入其它优秀商科院校的培养体系,提高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和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专业整体培养能力的提升。   第五,优化课程管理模式。通过多样性的考核方式、灵活的考核机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考核。从而提升管理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变传統的“千篇一律”为“千人千面”,让学生感知到每一次教学激励都是为其而设来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改善专业整体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3导师个性化指导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协同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旨在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选题,通过导师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协同指导,沿着“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深化创新”的路径,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能力等,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加强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一方面,导师通过平时的指导来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在专业导论、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等环节导师可以直接参与,指导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弥补课程学习阶段缺失的知识点。同时,导师还可以将项目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课程中需补充或重点讲授的知识点,及时反馈到任课教师。
  4“全方位一立体化”的考核模式
  全过程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后,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差异越来越大,换言之,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培养的差异化需求,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强的吃不饱,学习能力差的吃不完。因此,在满足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能力要求基础之上设置额外的考核环节,促进能力强的同学主动学习,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习得更多内容。同时,加强基础考核内容,细化课程评价体系,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紧密围绕老师的要求保证学习效果。再者,通过课程项目的方式,一来作为“大项目”的一个部分,二来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能力、协作能力,通过组内交流,平衡学生在学习能力差异中的学习效果,从而整体提高专业学习能力水平和培养能力水平。
  设计全过程的毕业设计考核和评价体系,以改变“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体现全过程管理的特点,如表1所示。
  5结束语
  通过建立“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方式与导师个性化指导的人才培养方式紧密结合,以项目引领学生四年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新的培养模式在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进行实施,在课程对毕业设计的支持度、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和学习能力提高等方面均己取得较好的效果。接下来将在导师激励等方面继续完善,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为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提供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