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强身健体,丰富、武装学生的头脑,已经是新时代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追求。初中体育虽然一直在教育教学中不被重视,在教学中方法得不到改进,设施也得不到完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社会、學校、家长等各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给予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所以,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思想成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发育也好,思维拓展也好都还在形成和成长的过程中。在这个时期,如果体育教学不积极配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体育教学和发展,不但对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将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心理、身体的健康发展。新课标改革无论是教材、教学方法和观念以及课程结构、学科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安排等都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不小的改变,这既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挑战和考验,老师要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要把强国与学生健康的体魄联系起来。所以,老师再也不能因为体育是一门副课,而像以往一样认为它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在教学中不必费心设计内容和方法的课程,而是把它当成保障学生面全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发展性、实践性的教学,让体育学习与锻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作为合格而富有担当意识的初中体育老师,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正确面对问题,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意志的锤炼
   事实证明,体育学习和锻炼除了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体魄外,还能使学生经过艰苦的、有挑战性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塑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任何时代,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对于任何理想、事业来说都是空谈。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看着身强体壮,可是在大太阳底下跑不了几圈就受不了,对于一些有挑战性的体育锻炼项目,连尝试一下都不敢,你说这样的学生他们能有什么意志,如果不加强锻炼和培养,他们将来如何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怎么有成就。所以,在初中体育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坚持体育锻炼和学习,对他们坚强意志锤炼有多重要。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做到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无论多累多难的项目都能坚持参与,经过天长日久的坚持,对于学生意志的锻炼、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大有助益的。
   2.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成长
   我国长期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社会还是家长都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智力成长,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体育对学生强健体魄,培养性格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能保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发展都得不到更好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初中体育老师,我们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认识到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学问再多,也影响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认识到身体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经过体育学习和锻炼拥一个健康的体魄,逐渐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的体育意识,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对体育存在错误的认识
   在学校和家长都重视成绩,重视升学的教育体制和认识下,体育教学常常被家长、学校、老师置于尴尬的境地,老师对体育课到了可上可不上的地步。小学的时候学生由于天性,他们对上体育课的还有一定的兴趣,这就有意无意地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教学的效率。学生一到初中阶段,他们的学习任务繁重,再加由于老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学生也和老师一样对体育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体育学习不太重要。这种错误导致体育总是处于弱势,成了初中课程设置中最不被重视的一门学科。实践证明,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成了智尤体弱的所谓的未来望,还严重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阻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教育状况无论对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部分体育老师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对体育地位的认识和安排的不重视,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我们的认识里,总是自以为是地觉得体育老师就是因为没有能力代文化课或者没过有什么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被安排到代体育,所以,学生不重视,老师自己更是不重视。这种错误观念的认识,导致的结果就是让一部分体育老师对工作不积极、不热情,使很多的体育教学成了过场。
   3.体育教学的方法缺少灵活性
   我国体育教学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老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位置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既要紧扣教学大纲,也要紧紧围绕学的需要、愿望和接受能力进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的地位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把小组合作与学生交流互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新型的、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融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只是完成了传统观念中的任务,不能积极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习体育的热情。当然有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在一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发展。
   三、初中体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对策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初中体育教学越来越引起社会、家长、学校的关注。体育课程设置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了,它成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成了学生强身健体的主要渠道。新课改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方向就是要树立以全民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灌输与传授中解脱出来,转向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上。为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禁止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计划,占用体育课时间的一些做法,关注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深刻认识到体育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保证学生每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体育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2.把创新性教学引入体育课堂
   初中体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过去传统自由散漫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和设备及学生身体素质,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体育教学更大的意义。所以,初中体育老师在堂上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一些体育项目教学中要有所创新,把自己的教学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更直观、更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老师可以把体育项目分类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加入哪一类哪一组,把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从而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充分调动体育老師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家长对体育老师的错误认识,导致体育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教学效率不高。而今,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要真正意识到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不可替代的手段和内容,因为体育有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调节学生精神情绪等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对初中体育课引起重视,对体育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加强学生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的提升、提高老师师德素养。当然学校也可以采取激励措施,调动体育老师的积极性,提高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体育课堂上能出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作用。
   4.学校要完善体育器材设备和建设
   由于体育学科的自身的特点,它的教育教学离不开一些特殊的辅助设备和器材。比如,单杠、双杠、跳高架、实心球、跳箱、助跳板、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所以,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一定要克服困难,完善体育教学设备和器材,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地开展,进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只要老师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关爱学生身心的健康,深刻认识到体育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和提升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与时俱进,转变对体育教学的观念和认识,多学习,多钻研,多交流,多总结,采用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营造浓厚的热爱体育的氛围,就能保证通过体育的创新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梅.新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观周刊,2012(42):249.
   [2]许文鑫.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5).
   [3]李波.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4):242.
   [4]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5]陈章财.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67-68.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文昌.浅析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J].考试周刊,2014(23):108-109.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