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博雅 刘莹昕

  摘 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与数学教学的实践,从新旧知识的差异、生活实例、学习者角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操作活动五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以感导学、以趣引思、以疑激思、以动启思和以说促思。提出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阐明在今后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相得益彰。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050-001
  一、引言
   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的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那如何巧妙地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对问题情境设计的一点认识。
  二、问题情境的认知
  1.问题情境的内涵
   所谓的问题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所以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研究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而且还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问题情境的构成条件
   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该具备三个条件:(1)老师所展示的学习材料应该是学生未知的。(2)这个未知的知识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发生矛盾冲突,造成认识不平衡。(3)新的学习材料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关联,通过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复活”或改组,使新知同化,得以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3.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源泉,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1]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学习过程被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巧设数学问题情境
  1.从学习者的角度探究,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2.从身边生活实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在教学中应从新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急于提出问题的强烈心理趋势,并趁势提出数学问题,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
  3.从知识的综合应用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在学生解题时,会不自觉地联想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可以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据此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思路一样),形似题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题则称之为多题一解。利用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应当培养学生联想、逆向思维的能力与习惯,以及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2]
  4.从操作活动中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解,进行操作演示,可以从中引发矛盾,促进思维,而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的能力。[3]
  四、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走进直观、生动、形象的数学,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走进和接纳身边生活中的数学,高年级的学生容易被富有挑战性,实用性的数学情境所打動,因而创设情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创设情境应关注不同班级,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学生所表现的个性。
  2.问题性的原则
   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将数学问题与儿童的生活有机的整合,使数学事实与儿童的经验发挥整体效应,因而,合理科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3.活动化的原则
   活动是完成有意义的建构的前提,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观察、操作、推断、合作、探究发现”等方式参与学习。从本质上改变“讲数学”“练数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玩中”学数学,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得到很好的数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杂志《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期
  [4]《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