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需求引领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工作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商云龙 李挺 尹泽群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模块,新生入学教育在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上均处于实现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节点,因此高校通过调查研究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教育主体特异性、育人要素多元性、工作向度协同性的鲜明特征。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试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制度建模,探究全过程、广覆盖、多层级的新生教育创新体系,以期为实现新生教育制度化、全员化、协同化、长效化提供工作理路。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四维引领;适应性
  新生入学教育,在高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新生和高校均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与丰富的发展内涵。一方面,从教育学领域的主客体概念出发,大学新生作为教育客体是高校学生类群构成的重要成员,在为高校这一成长成才沃土源源不断输送有机养分的同时,自身也有人类对内在成长与外在认可主动需求条件下的思想自悟与行动自觉。高校作为教育主体是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集群和高级专业人才智库,同样承载着凝聚人气、统筹人力、培养人格、教育人才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从社会学领域的时空区域概念出发,新生入学阶段,无论对于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还是作为新生的教育客体,都必然通过教育学相关领域的现象理论在实践层面产生某种探索或检验行为,进而产生非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对教育实践行为的实施一方与作用一方表达响应与反馈。自中学单元化知识教育至大学多元化人格培养的时空演变,新生这一群体因其独有的思维习惯与行为特点,使新生入学教育具备从初等教育到接受高等教育承前启后的阶段化特征与从高中单元化学习环境到大学多元化成长环境日趋复杂的区域化特征。深入剖析新生在大学入学伊始所处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环境特征,系统研究新生由于受教育环境发生时空变化而产生的思想及行为响应规律,根据规律衍生构建针对新生全方面特点的教育模型,并且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究。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经典”模块
  新生入学是大学教育的起始阶段,是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定发展目标、融入大学氛围、强化情感认同的重要时期。基于时间维度,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一名学生大学生活的起点,前置于新生入学前(暑假阶段),展开于新生入学时(开学阶段),持续于新生入学后(当前学年),贯穿于入学适应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基于空间维度,高校在入学教育周期内面向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礼仪礼貌养成教育、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理财能力培养教育等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协调各方行动要素,完整包括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和育人模式,准确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的新时代内涵,表达出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执行层面的政治性、选择性和处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时代性。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始点,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谋篇布局中的“经典”模块。[1]
  新生入学教育的四类需求导向
  新生处在大学入学的适应期,所出现的诸如学习生活、理想信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疑惑,除去新生被動适应校方常规开展的系统化课程与课外活动,学生主动寻求个性化、特殊性的自我需求的关注度日益凸显。如何提升高校环境下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做好新时代大学新生思政工作已经成为目前亟待纵深探究的课题。新时代呼唤新理论,只有经历过实践锤炼检验的真理方能解决发展难题,回答时代之问。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经典”模块,新生入学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并使其具现化、可视化,将适应性作为衡量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水平和育人实效的核心标准。笔者选取北京化工大学2018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新生为样本,研究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方式为电子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317份。结果表明:80.0%以上的新生表示“有积极的入党意愿”;19.2%的学生表示“尚无明确的人生理想”;93.0%的新生对学校及专业背景相关信息有咨询需求;93.8%的新生对校园风物、学生组织、社团和志愿活动有了解需求;95.5%的新生对新班团集体、院系破冰和团队熔炼等活动表示期待。根据前期实践分析,从新生入学时期遭遇的各类问题出发,可归纳为四项核心问题:环境适应需求、学业转换需求、情感归属需求、目标定位需求。通过调查研究,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科学依据,为引导学生修身养性、修德砺能奠定根基,为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开辟阵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2]
  探索构建“四维引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工作模型
  笔者聚焦新生环境适应需求、学业转换需求、情感归属需求、目标定位需求四个核心问题,以意识形态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深度融合、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良性互动、群体引导与个体适应同频共振为原则,探索构建“四维引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工作模型。
  1.全面夯实入学适应教育
  新生对教育环境的适应性评价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晴雨表”。模型从学生需求出发,通过各类教育内容的统筹协调,有规划设计地将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创新意识教育、诚信感恩教育、礼仪礼貌养成教育、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理财观教育等多个元素进行加工、包装,可以从新生情况和特点出发,立足于示范引领,与现有活动结合,开展适应性教育自立自理引导。构建包含辅导员工作慕课(MOOCs)、名师讲座及活动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新生定时定量完成自主学习;实施新生宿舍学长制度,建立前置对接工作机制,将新生教育向前延伸一公里;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生活作息方面帮助新生养成科学健康的良好习惯,尽快适应大学多元生活和专业学习节奏;开展朋辈辅导、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等;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全覆盖、多维度的心理普查活动,针对特殊人群做好个体辅导和团体咨询工作。[3]
  2.着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模型通过扩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渠道,深化思想理论掌握程度,打造听、读、思、讲、行、观“六位一体”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平台,形成“观听—乐读—思悟—论辩—践行—慎独”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一是开展节点式、节日式、项目式的主旋律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团学活动、参观调研等形式开展爱党、爱国、爱校教育。二是开展主题类教育类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艺活动,邀请名师、大家走进校园,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开展常态化精品实践教育类活动,根据实地情况制定新生爱国主义与形势教育实践路径,以学生组织和班级为单位按照计划完成新生学习实践教学。三是开展“雷锋精神,薪火相传”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新生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班级风采展示、“红色1+1+N”支部共建等活动。四是组建各类理论、事迹宣讲团走遍校园,深入基层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先进事迹报告等。   3.统筹推进学业学风教育
  模型通过加强学校现有学业学风教育资源的协同共享,将教师、实验室、科研仪器等科研教学资源前置到新生入学这一兴趣养成的“关键期”。通过第一课堂注重教法转变,以期零断档完成中学—大学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演变过渡,进而在第二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特色鲜明的学风教育促进新生专业认知,推进新生入学初期的学业指导与学风引导,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现状及前景,树立学专业、爱专业、为专业发展作贡献的思想。一是建设金字塔式的新生发展辅导课集群,完善新生发展辅导课程结构体系,完善新生效率手册编制,设计新生学业生涯发展规划时间轴;二是建设多元化学业咨询辅导元素集合,组建院系一级的朋辈学业讲师团与校级水平的学业咨询师团队,为新生提供学业发展专题咨询服务、学习方法指导和第一课堂重难点课程辅导。
  4.融合渗透网络思政教育
  模型试图将高校校园网络平台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通新生认知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形成全校新媒体多点开花、各司其职的网络育人合力。[4]既要与线下教育密切相关、统一指挥,又要展现网络传播特色,主动设计创作一批“品之有味、思之有悟”的网络文化产品。完善移动网络思政平台、学生组织自媒体平台和网络思想文化平台信息化建设,构建扁平化、制度化的校园新媒体队伍运营结构,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打造“生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校园新媒体宣传阵地,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的问题需求高度灵敏的感应器和德育教育实践成果高效传输的集散地。[5]
  前期成效与分析
  1.育人效果显著,新生与老生共同成长
  模型实施以来,新生、老生共同成长,形成了互动多赢的良好局面。新生表现出角色转变、目标转变和行为转变更快、更优的良好态势。广大新生拥护党的领导,认同学校价值,关心学校发展,热爱学习,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模型投入实践前期的调查研究表明:80%以上的新生表示“有积极的入党意愿”;89.2%的新生表示“有明确的人生理想”;91.5%的新生认同“在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仍值得发扬”;93.0%的新生对专业感到满意;73.8%的新生能够根据自身興趣积极加入学生组织或社团;89.8%的新生愿意做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等志愿活动,大一年级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2.5小时;担任过新生宿舍学长的高年级学生,有98.0%认为学长工作对自身的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95.0%的高年级学生认为“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
  2.示范效应显著,形成可推广的育人模式
  经过前期探索与完善,本模型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初步实现新生教育工作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各自为政向统筹推进转变,由零敲碎打向科学设计转变,由粗放管理向规范发展转变,由短期实施向长期固化转变。形成全方位理想信念引领体系、全接触新生宿舍学长互助体系等八大教育工作体系。形成榜样引航、基地引航、学长引航等一系列新生教育平台,并配套形成一系列管理文件及工作机制。学校全体中层干部直接联系新生班级,实现“1对1”全覆盖。学校每年均对中层干部联系班级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工作效果。学业指导名师年均开展28场大型学业发展报告,参与人数6,000余人次,实现新生全覆盖。550名专业课教师指导新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共有420支队伍,共计1,600余名学生参加。
  3.社会影响显著,媒体与家长高度认可
  学校“四维引领”新生入学教育模型的相关内容得到“光明网”《光明日报》《新京报》《北京晨报》等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光明日报》以“宿舍学长演绎北化情怀”为题报道学校宿舍学长对新生的引导作用。学校承办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启动仪式,并在仪式上进行主题发言,交流本模型实施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学生家长也纷纷在校内外媒体留言点赞,充分肯定本模型主导下学校的新生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卫艳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36-37.
  [2]康振隆.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淡化问题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7.
  [3]赵法茜.当代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孙红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0):5-7.
  [5]王涛,马嘉虹.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探究—以“信息能动·智慧学工”思政平台为例[J].才智,2017(13):147.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翟 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