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能力传输”理念对临床相关专业《医用有机化学》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改改 柳蔚 王英 张宏岐 周志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校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两个临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医用有机化学》的现状,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过程中专家给予的反馈意见,探讨课程教学过程由“知识传输”向“能力传输”的可能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影像专业;医用有机化学;能力传输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31-02
   21世纪以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及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医用有机化学》是临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极其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化学基礎知识,但缺乏对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在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作用的认识,需要通过大学系统的学习,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输”为主,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由“知识传输”向“能力传输”转变在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下势在必行。
  一、《医用有机化学》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医用有机化学》采用大班教学,每个教学班有150人左右,授课在阶梯教室完成,3—4位教师共同完成一个教学班的授课。本课程共48个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0学时,实验18学时,以陆阳、刘俊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第8版)为教材。上课以老师讲授为主,穿插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但是,从客观上来讲,有机化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且抽象、反应机理不易理解、空间结构想象困难等特点[1],虽然借助球棍模型有所弥补,但是无法涵盖所有结构,导致学习有机化学较为困难,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学习中途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而有机化学的系统性较强,学生学习一旦落下很难跟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有部分愿意学的学生可能会变得焦虑,而本身不感兴趣的学生干脆放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本门课程学时偏少,无法通过精讲及反复课堂练习增强学习效果,这样累积的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课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复习理解,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学的效果与老师教的效果均越来越差。另外,由于这门课对于医学生来说不是专业课,知识体系似乎与临床关系不紧密,在临床工作中也不一定会直接用到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本身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教研室老师曾对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用有机化学成绩进行过分析[2],得出结论: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为一般,可能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部分学生初高中化学基础较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课本阅读不够仔细、全面,思考不够深入,因平时训练较少,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足等,并针对相应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针对《医用有机化学》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授课老师采取过相应的措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但整体仍是“知识传输”的模式,以至于整体学习状态仍然欠佳。
  二、基于“能力传输”理念的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2018年秋,启发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过程中专家给予的反馈意见,基于“能力传输”理念对临床相关专业《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每个章节化学相关实例反应较为强烈,更倾向于“讲故事”式的教学,比如在讲授“立体化学”这一章的时候,会提到反应停事件,对于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同有机化学相关知识立体化学的关系,学生听起来很感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这个事件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灌输作为未来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反响较好。而讲完这部分,回到理论部分,学生又回到“一潭死水”的状态。
  该事例启发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传授知识,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时间。例如,阿司匹林作为羧酸衍生物,由取代羧酸醇酸与乙酸酐发生醇解反应制备得到,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在科学研究中也很普遍,是典型的“明星分子”。通过对阿司匹林的一些临床作用的讲解,引起同学们对该药物的兴趣,然后逐步诱导他们讨论药物的构效关系,逐步将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这两章的教学主要内容逐步呈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查阅阿司匹林的科学研究前沿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讨论,充分发挥本科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由阿司匹林的研究历程启发类似结构的研究的假想,在巩固两章知识同时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对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化学相关科研课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在协助完成科研课题的同时接受科研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围绕“生活中的化学”、“我们恨化学”事件、“化学与环境”等主题,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典籍,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举行演讲、讲座或者大讨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总结优点,发现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设计相关主题活动,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化解部分群体对化学的误解,让他们了解生活处处有化学,也让他们认识到合理运用化学能够提高生活的便利性,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普及化学知识。
  (二)强化教师综合能力,合理引导学生学习
  上述实例教学模式的开展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只是对教学起引导作用,教学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为此,教师在掌握课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各章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各章之间的联系,能熟练糅合各章的知识。同时,要熟悉各章涉及的药物分子实例以及在临床及科研上的应用,随时将有机化学的知识贯穿到医学教学的体系中去。另外,课堂上的讨论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教师需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预案。同时,教师应该向教务和学生工作的相关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并通过与学生座谈,向学习委员了解学生动态,及时评价教学效果[3]。
  (三)加强教学管理,优化学生培养体系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上述教学方式开展较难。若在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现有教学班人数太多,实例讨论会导致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小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优化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给予教学改革支持。另外,现有的教学课时也无法满足课堂讨论的需要,应适当增加教学课时,或者整合现有课程,辅助完成“知识传输”模式向“能力传输”的转变。同时,教学部门需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如单纯的期末试卷考试模式转变为“课堂考核+期末考试”的模式,并更新试题类型,增大考试试题的开放性,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能力。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作为青年教师,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心得感受,结合本学期笔者所在学院经历临床专业认证专家给予的意见反馈,深深认识到“知识传输”向“能力传输”的必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通过创新课堂授课模式,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讲授好《医用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不容易,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更不容易,这要求教师有完整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完成实例及科研前沿与知识点的结合,及时总结反馈,带动学生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总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等多个环节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能力传输”理念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吴戈.浅谈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心得[J].广州化工,2018,46(17):157-158.
  [2]肖周欣,赵丹,张宏岐,柳蔚.基于期末试卷分析基础上对医用有机化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培训,2016,(12):146+148.
  [3]何军,梁俊,魏传晚,王宏青,邓健,罗虹,李辉.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7):211-212+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