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新梅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针对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诵读理解古诗、想象感悟古诗、古诗读写训练等几个方面,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指导策略。在研究中转变教师的指导观念,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研究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学习古诗的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诵读;想象;读写训练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众多文化中独特的一支,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诵诗吟词,从来就是古代文人们所喜爱的事。运用古诗词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近年来老师们所重视的事。随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地位的肯定和提高,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比重也增加了许多。老师们对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重视,这也催生出了古诗词教学研究的多元化。本篇文章阐述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一些感受,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让古诗文教学伴我们成长。
  一、 重视诵读,读中悟情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同时又指出:“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诵读。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讀”的说法,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可以有感情地自读,可以同学之间对读,互相配合朗读,也可以老师进行范读、同学齐读等等。在不断地诵读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诗歌感情的熏陶,领会到了诗歌的意境。读,也是一种欣赏诗的方式,熟读成诵之后,诗歌也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胸中之本了。
  古诗讲究韵律,节奏感是很强的,故而读的时候一定要将节奏感把握好,这样才会朗朗上口。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这样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节奏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导朗读时,学生要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
  在教古诗时要注意范读,老师可以调动情感、语气、动作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读《如梦令》时,我读到“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时,故作沉思状,将学生带入那个久远的回忆当中;读到“沉醉不知归路”中的“沉醉”时,我好像陶醉于某种享受当中,语气十分快乐;读到“惊起一滩鸥鹭”时,我表情十分惊讶,好像看到了一种奇特的场面,同时右臂做上扬状,好像鸥鹭腾飞而起的样子。孩子们听完之后十分开心,迫不及待地想要试着读一读,而且也读得有滋有味。
  二、 发挥想象,融情于景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诗重想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词在有限的语言里,蕴含了无尽的情愫。“诗”(湿)其实是“干”的,它是浓缩的艺术精华,必须运用充分的想象将其泡开来。也就是说古诗词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才能再现诗当中的形象,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共鸣。
  (一) 运用课件,借助多媒体进行想象
  现在的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它有多种的方式,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多媒体。多媒体中有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好看的视频和动画,都可以将它们运用到教学中来,借助它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诗中的内容。比如在讲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时,为了将西湖的美景给孩子们以直观的感受,我展示了西湖六月荷花的视频,图画当中:荷叶田田,一碧千里,花如繁星,耀人眼目,朵朵的荷花有如婀娜的少女,在朝霞的映射之下,异常美丽。孩子们通过视频的观看直观地感受到了六月西湖之美,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另外,大家也知晓古诗离我们现在十分久远,有些物件现在的孩子们并不明白,它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可以通过图像、多媒体的展示,去让孩子们了解明白,拓展他们的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在讲《江雪》一诗时,讲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时,诗句中的蓑衣和斗笠两个物件,现在几乎是难以找寻了,于是老师用多媒体再现这些物件时,孩子们便获得了直观的感受。
  多媒体还可以带我们去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孩子们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比如《望岳》中有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时可以出示泰山的视频图画,它傲然群山,俯视一切的雄伟壮观,很有一种君临一切的气概;而众山也如臣子一般,甘愿匍匐在它的脚下。《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出示边塞一望无际的苍凉之图,与烟雨迷蒙的江南秀丽之景,两种画面的对比,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体会塞北与江南水乡不同的美。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 紧扣古诗内容,发挥想象
  有些古诗本身就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于是他们的眼前真的出现了一个个有趣的生活场景。比如《小儿垂钓》一诗时,在讲完文字释义之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路人问了小儿什么问题?路人是怎么问的?小儿垂钓时神情如何?听得路人相问之后,他又是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学生据此想象,一幅有趣的画面便展现出来了。而据此理解,对诗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有些古诗画面感极强,古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我们可以抓住诗中所出现的景物即意象,在脑海当中展开联想,比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一句很有意境。夜幕之下,溪亭之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受?配合展示多媒体的图片。学生脑海当中便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来:傍晚太阳慢慢从西边落下,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之下,显出美丽而幽静的氛围。在这样有意境的地方诗人们又会做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一群少男少女对酒当歌,吟诗作赋,在良辰美景当中做如此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的有趣啊。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学习诗词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其符号化的文字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让有限的语言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三、 读写结合,汲取古诗的精华
  在古诗文教学中将读写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会使学生对诗悟得更加深刻。读写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 引用诗句,进行读写训练
  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经典名篇,它们都是浓缩的艺术精华。引导学生在写作文之时恰当地运用古诗文,能起到好的效果。如有一次我执教公开课《游园不值》时,提出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的要求:内容不限,但必须要用上其中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果学生思绪飞扬,所写句子内容丰富,精彩迭出。这个教学环节,正是目的明确地进行巧用佳句的读写结合训练,其效果显而易见。
  另外,学生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之时,若能恰当地运用古诗,则能为文增色不少。比如写母爱的文章,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便可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很好地凸显出来;写春天里的花儿,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百般红紫斗芳菲”则能将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描绘得让人浮想联翩;写离别时,引用古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则可将离别不舍与悲伤渲染出来。适时运用古诗文到写作中来,可起到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的作用。
  (二) 诗句改写,进行读写训练
  古诗教学,可以采用改写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讓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加强了写作训练,锻炼了孩子们的文笔。如改写《如梦令》,引导学生扣住“醉”字,把握诗人喜爱的情感。弄清途中所遇美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沙滩鸥鹭,在脑海展开想象,补充出许多的背景画面来,一次偶遇许多美丽意外的快乐郊游便写了出来了。
  因为诗歌是浓缩的精华,思维跳跃性很大,有些诗歌中间有许多留白的部分,这时我们若能将其补充完整,那么寄予其中的情感,自然而然能悟得极其深刻。比如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前一句可借助桃李、春风、酒三个景物,想象朋友之间相聚的喜悦,把酒言欢的快乐。这等良辰美景乐事是在久别之后短暂相聚时才有的。而相聚之前,那些离别的日子里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情感如何寄托的?作者没有具体去写,只写到了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们可以想象,在漂泊江湖的时刻,在每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昏黄的油灯下,他们彼此都会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在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们是不是都在思念着彼此?因为他们的情感非常深厚,会时常思念彼此,所以十年后的一朝相聚,那种喜悦才更加溢于言表吧。这些的留白部分,当我们通过想象将其补充出来时,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主旨我们也就领悟了出来。这样的改写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走进古诗词中,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背景故事,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 结语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注重在诵读涵咏中体会诗歌的文体美、语言美;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愫美;在读写结合中加深化对诗歌含义的领悟。这些方法在我执教的诗歌课堂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总之,“教无定法”,教授古诗词的方法千千万万,以上的几种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薄见。希望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课标为准绳,与时俱进,在各自的教学中能有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宋词鉴赏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刘青文.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王新梅,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团结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