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创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执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各种新的课堂模式也不断涌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核心问题的创设,它是教学中关键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要通过创设核心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从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生物学的思维,结合活动型课堂和常规型课堂的特点去创设核心问题,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物世界。
  [关键词]生物课堂;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创新,敢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核心问题的创设,它是教学中关键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一、生物课堂中核心问题创设的重要性
  生物是自然学科,也是理科中的文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创设核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实践,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避免走弯路。
  1.引起学生的思考
  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前后章节内容都有重要的关联。在生物课堂上要创设核心问题,把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给学生罗列出来,简单清晰,让学生了解自己该学习哪些内容。通过核心问题的创设,让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简单明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初中生物课堂核心问题创设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生物教科书,教科书里面不仅有很多科学知识,而且知识和知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能引发很多生物学的问题。鉴于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核心问题,从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生物学的思维去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教师既要从教科书出发,也要高于教科书,从教科书里面把观点和问题提炼出来,最后生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核心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统领全课的内容,结合典型的问题进行核心问题的创设,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工具,利用互联网或者是课外书以及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问题创设的方法
  1.活动型课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活动型课堂,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生物是自然学科,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教师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开展实验,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进行生物实验时,每一个步骤都要让学生了然于心,了解每一个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并没有走心,不了解每一步操作的依据和具体方法。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从基本问题入手去创设核心问题,优化实验的方法,通过具体实验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观察细胞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探讨都觀察到了哪些结构,并绘制出细胞的结构简图,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此处核心问题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动手观察、动脑走心,制作临时装片让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的快乐,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与课本上细胞的结构作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想得到答案,就要自己动手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明白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但不知道具体的步骤,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或者现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在创设核心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只有原理和概念清楚了,才能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虑到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回顾学过的知识,再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比如,在观察人体器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每一个器官的特点,再思考这些器官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2.常规型课堂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常规课堂中灌输给学生的,其效果并不好。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生怕学生有哪些知识不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争分夺秒地给学生讲课,但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并不知道。而今,随着生物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在翻转课堂中进行核心问题设计,需要教师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在知识性较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来展开教学,用多样的方法设置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也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讲解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工程的伟大,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创设阶梯式的核心问题。生物学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旧知识,只有旧知识掌握得牢靠,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学习生物的过程应该是阶梯式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呼吸运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是怎样的,然后一次性创设核心问题,带领学生观察呼吸系统,去探索人是怎样呼吸的,通过阶梯式学习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想展开学习,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与教师想象的水平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创设核心问题。比如,教师在给学生总结生物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观察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生命活动,再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核心问题:观察生物的行为,总结生物的特征。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有时会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两个作用对比起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观察,充分认识到这两个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理清脉络。如请同学们对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并在深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上探讨植物呼吸作用的特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核心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生物学科。还应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核心问题,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物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杨明国.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以四川省开江中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3]章筱婷.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1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