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生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而大学正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考招生制度也就变得尤其重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传统陈旧的高考招生制度逐渐变得不再适应当前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高考制度的改革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走向,同时对高中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式等也将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新高考改革政策一经开展就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想要确保政策顺利开展落实就需要政府、学生、社会群众的集体参与和努力。新高考改革无论对国家建设还是对个人发展都十分重要,是一项牵扯面极其广泛、影响重大且深远的一项改革政策,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发布推动了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本文将分析高考改革后的变化,探讨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新高校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教育;教学创新;高中课程
  
  随着我国新高考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改革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一定会给现阶段的高中教育方式和教学资源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高中阶段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高中教育直接决定了人们未来的发展道路,良好的高中教育可以促使我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打造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教育不仅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品質,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明确自身的定位,为日后步入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能力支撑,同时高中教育改革对推进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开展不仅仅给高中学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中学校应该及时认识到机遇的到来,增强自身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握住时机,建设个性化特色发展道路。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促使高中教学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科目重新组成新班级的教学方式,这一变化把高中教育带入了困境当中,高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和改革高中教育。
  一、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我国在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但高考制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不断地进行改革,尤其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考制度改革正式进入了频繁期。在1998年我国首次对大学保送生开展了综合考试,部分大学开始尝试网上招生录取,1999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发“3+X”高考改革政策(即语数外+文综和或者理综合),并提出在三年内实现全国开展实施。在2001年国家实施新课改政策后,很多省市相继提出本地高考改革政策。我国教育在2003年批准了包含清华、北大在内的22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随着高考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15年6月已经有89所高校实现了自主招生。2013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分别对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专科学校两类进行了高考课程科目改革,普通本科类招生考试仍然为“3+X”科目模式,而高职专科类学校招生考试科目只有语数外。而在2014年开展的最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提出了不分文理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全科参加考试,综合评价自身能力,每个人有两次机会,进行分类考查等改革措施。
  二、 高考改革新变化
  (一) 外语一年多考
  2014年颁发的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每个学生都有两次英语考试机会,选择最高的一次成绩作为最终的高考英语成绩,这一项措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中生的考试压力,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因紧张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挥失常的现象,更能够准确地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确保了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这一改革措施的提出打破了传统“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更多的考试机会会加重高中教育教学的负担,需要学校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 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此次高考改革提出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学业的地位,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的各科考试都将以被评定级别,然后高考时学生在理化生政史地六门科目中选取的三门科目加上数语外一同计入高考成绩当中,同时有些高校还会对科目等级有所要求。并且改革政策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考试机会,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程度,促使学生全面学习,避免严重偏科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向高校输送全面型人才。
  (三)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目前高中教育都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格素养、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健康身体的培养,新的高考改革政策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当中,再次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中学校逐渐平衡了教育重心,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更加重视学生品格素养的培养,对高中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倡导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情感与价值观共同教育的理念。综合素质评价也从传统的老师评语转变为学生身心健康、思想品格、文化素养、才艺和社会认知等综合评价,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 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新高考改革做出了文理不分科的决定,当然文理不分科并不是指高考时需要考所有的科目,而是从物化生政史地六门课程中选取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科目计入高考成绩当中,相比传统的文理科选择,新的选择科目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促使学生在高中时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打好文理科基础,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也将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考试分开,并实行分类考试。
  三、 高考改革下高中教育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由于新的高考制度不再区分文理科,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或者兴趣自主选择,最终会导致课程科目组合方式过多,给学校带来严重的教学负担。有学生自由选择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会导致课程开设的种类大量的增加,每科选择的人数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同时每年的新生所选择的课程科目也会带来难以预计的课程组合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组合的变化快速积极地调整教学资源与投入,但由于改革前长时期传统的固定教学课程设置,其教学资源与教师力量很难及时灵活地调动,这对高中学校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学业平时的考试成绩也被纳入高考成绩当中,这就促使学生都去选择相对简单或者自己擅长的科目,就会产生有些科目学生过多,而有些教学科目只有极少人选择的现象,最终会导致有些科目教学资源紧张甚至缺乏,而有些科目的教学资源有着大量的剩余。
  四、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新的高考改革中对高考内容和方式都做出了改变,这标志着我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发生了改变。高中学校也应该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不断地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不要只是守着课本中的内容,应该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引进新型教学模式,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极其依赖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远程教学等。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多采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校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未来的职业规划教育,多举办社团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等,培养学生实践创作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 改革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高考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素养评价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学校也应该改革对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方式,把传统的老师评语方式改革为多方面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应该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从学生的人格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个人才能和社会实践出发,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在评定过程中需要弱化选拔的概念,强化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个性化发展。
  (三) 探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高考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对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应该对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进行探索与改革,协调好各种组合科目班级之间的關系,合理安排课程,优化课程与教师资源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实验室等固定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高考制度的改革对高中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逐渐适应新型的学生自主选课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和走班教学模式等。增强教师全面个性化教学观念,提高给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以便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本身的特长和潜力,给予最恰当全面的指导。
  五、 总结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高中教育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与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政策。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的对象,建立更适合的教育方式,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缪文剑.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J].区域治理,2018(27).
  [2]董雅琪,杨李娜.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3]刘淋淋.素质教育与高考改革新论[J].教育与考试,2017(6).
  [4]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
  [5]薛立森.浅论如何构建适应新高考的课堂模式[J].考试周刊,2017(31).
  [6]刘严鸽.浅析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26).
  作者简介:
  张生文,高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西北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