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误区和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构建了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实施方案,介绍了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并对近几年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2-0052-05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目前,如何开展高效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对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例如,美国的托尼·瓦格纳对一些年轻创新者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创新者的内在动力会经历不同阶段的演化发展,并阐释了如何应用上述道理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1]。凯瑟琳对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创新思维对人们的影响进行了分析[2]。我国创新教育研究大多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育阶段,研究内容包含创新教育实施的相关体系建设、实施策略和实施细节等方面;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则相对欠缺[3-6]。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而且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差别也很大。因此,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适用于国内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对创新教育的研究无论从层次上还是数量上均逊色于普通高校。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近几年,高职院校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创新教育宏观实施策略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些细微问题的研究。例如,李润林认为高职院校需要依托学校的人员考核评聘制度、专业设置和考试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或条件来实施[7];芮新海从创造氛围、开设课程、构建制度、推广学生创新成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介绍[8];王中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9];王迪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和增加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0];雷世平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全员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多样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1]。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误区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误区一:多数人认为“创新”即是“创业”
  创新创业已被人们与“双创”一词连在一起,并混为一谈。事实上,“创新”和“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有些学校误用创业教育替代创新教育,或者认为创业教育包含创新教育,这些观点均是不恰当的。
  2.误区二: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多数高校从2016年起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很多学校将创新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以讲授为主,错误的认为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其实,创新教育的范围很广,包括教育模式的建立、创新课程的开设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并不等于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
  3.误区三:创新教育是个别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
  许多人认为,创新教育是个别创新教育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责任,与其他教师无关,而且一些学校由于缺乏氛围,缺乏对创新教育实施的具体要求,创新教育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弱化对创新教育课程的研究,课程教学成效不大。这些因素导致整体师资队伍创新教育的意识和水平相当欠缺。
  (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创新教育的相关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创新实践平台整体构建的思考
  一些学校只是空谈创新教育的口号,而未真正建设创新教育实施的相关平台,或者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缺少实践环节。一些高职院校已尝试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但作为创新教育的独立课程是学校的小众课程,课时少,任课教师少,并未得到实施层面的重视。
  2.缺乏将创新教育融入课程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还仅仅局限在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开设独立的创新教育课程或在单一课程中加入创新教育因素、针对创新大赛制定一些相关的备赛策略等方面,这些内容对于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缺乏对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为保障顺利开展创新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体系中应该至少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种对象的评价内容,而且评价体系要避免空谈,应能够易于实施。目前,很多学校尚未建立合理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一些学校对于从事创新教育教师的评价多以竞赛结果為评价条件,而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中几乎忽略了对创新教育元素的考查。从学生角度来讲,多数学校应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和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在近几年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图1为笔者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所构建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框图。该模式将创新教育的实施细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的创新教育为普及化的创新教育,即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开展的创新教育;第二层次的创新教育为融合化的创新教育,即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将创新教育的相关元素融合到课程中;第三层次的创新教育为专业化的创新教育,即通过搭建专业化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讲,三个层次的创新教育是面向不同的年级、按照授课计划同时开设的,三个层次的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数量逐步减少。普及化层次的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在校学生,通过增设创新认知的课程、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和开设创新教育相关的讲座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融合化的创新教育目前在机电大类专业试点,将创新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深入融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专业化创新教育面向参加创新实验室的学生,通过搭建专业化创新实践平台来实施。通过实际的创新项目和产教融合项目研发过程,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普及化创新教育
  普及化创新教育的实施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增设创新教育课程、组织开展创新教育相关的系列活动和邀请相关学者或教师为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讲座。实施普及化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创新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创新思维分析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保障普及化创新教育课程顺利开展,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修改。例如,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角度出发,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在选修课程中增设了创新理论及实践模块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增加了专业创新实践技术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技能。
  此外,学校经常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开展创新作品展评、创新点子征集等系列活动,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教育中来。每年,学校都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毕业生来校开设创新教育讲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融合化创新教育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主渠道。融合化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将创新教育相关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来实施。融合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在专业教材中增添一些背景知识,增加一些实验或实训环节将创新元素与专业知识对接等,或采用行动导向,引导文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见表2)
  (三)专业化创新教育
  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第三个层次,成果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主体,以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为平台导向,在各项制度的保障下,将发明创造和创新人才作为平台成果,搭建了专业化创新教育实施平台,如图2所示。
  专业化创新教育平台期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创新成果能够成功申报国家专利,具有向实际应用转化的价值。创新工作室面向各个年级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由导师主导,制定培养计划,同时混年级同学间传帮带,学生在不影响原来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拓展学习相关课程,参与相应的实践项目。
  针对进入创新工作室的学生的年级和层次,开发了初期训练项目集、中期训练案例集、专利申请书集和创新大赛参赛作品集等教学资源(如表3所示),供学生学习使用。在训练项目集中,编写机器人、Arduino和3D打印等创新实践项目的学习内容,依托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品开发;学生通过学习专利申请书集来了解专利申请方法;创新大赛参赛作品集介绍优秀的创新大赛作品,开拓学生视野。
  四、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创新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具体如下: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工作实施的激励机制
  第一,通过课堂督导、活动督导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第二,对教师开展专业化创新教育的工作量进行认定,并在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的开展;第三,向学生宣传创新教育相关课程和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或者参加创新实验,并对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奖励,优先推荐就业。
  (二)创新教育的资金保障机制
  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横向课题管理办法”“三创工作室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保障创新作品研发过程的顺利,并加大创新实践工作的资金投入,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五、实施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该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在各级创新比赛中荣获奖项
  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常州市、江苏省和全国各个等次的创新比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如表4所示。学生在继续深造过程中也成绩突出,多名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各级别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奖项。
  (二)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自2015年以来,我校教师发表了多篇与创新教育相关的教学论文和专业论文,教师的专利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且在同类学校中居首,如表5所示。多名教师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该模式在专业课程授课和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应用
  该模式所倡导的各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电工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课程中得以应用;在社团活动开展方面,成立了“机器人与创新社团”“电脑维修”等一批富有创新性的社团,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通过社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美)托尼·瓦格纳.创新者的培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
  [2](美)凯瑟琳·帕特里克.创造性思维十一讲[M].童仁川,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3]张建林,赵继承.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7):29-34,153.
  [4]方圆妹.基于“五进”活动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5]黄建总.实施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学,2001.
  [6]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7]李润林.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3(11):32-33.
  [8]芮新海.加强科技创新教育 促进职教内涵建设——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教育巡礼[J]. 江苏教育研究,2014,(24):52-54.
  [9]王中.高职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瓶颈与对策[J]. 江苏教育,2010,(Z3):106-108.
  [10]王迪.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思考——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1):56-58.
  [11]雷世平,乐乐.创新驱动战略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6):30-34.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2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