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农技推广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立了由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社会化农技推广机构和实验示范性农业推广机构组成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分析总结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统筹校内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用人机制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 农业技术推广 模式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31-03
  党的十八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利农惠农的政策举措,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快速成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公益性机构人员活力不足,社会化组织运行管理不规范,公益性机构与社会化组织协同度不高等问题,需要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过不断实践完善,我国建立了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以社会推广机构和科研院所与高校推广机构为补充的 “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使命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提出我国实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構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2017年,农业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农业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农科教协同,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高职院校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技术设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信息搜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职业院校的价值追求
  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把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和发展理念带到生产一线,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职业院校依托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是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技推广,探索实践多主体协同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为充实和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提供范例。
  (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
  农业职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农业科技支撑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性问题推动农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作用,立足地方农业发展需求,紧跟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建设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产出一批技术上有突破,行业内有影响,生产上有推广价值的科技与集成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鼓励教师参与农业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等工作,深入了解农业现实生产需求,激发教师提高自身科研和服务能力的内生动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声誉。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把毕业生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做好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整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农业人才提供依据。
  二、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探索
  农业职业院校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重要力量。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分析总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的经验。学院始终以“兴农劝学”为己任,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院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农业技术推广基础
  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凝聚全院科教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制定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学院按照“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修订完善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良好的业绩激励和运行机制。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实施“青年教师科技培育工程”“苏农大师工程”等,成立了花卉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生物工程中心等院级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了常绿果树、球宿根花卉、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和食品检测等科技创新团队。
  3.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依托学院相城科技园和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重点加大园艺、园林、果树、生态农业和食品加工等涉农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拥有国家级杨梅、果梅种质基因库,江苏省球宿根花卉种质基因库,江苏省白沙枇杷种质资源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10个省市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二)打造为农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成效
  2014年学院为推进科技服务工作成立了为农服务办公室,负责制订为农服务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承接政府委托项目等,全面协调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1.构建科技推广服务载体
  依托江苏省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农民培训中心和星火园艺技术开发中心三个社会服务部门,发挥省园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特色水果行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苏州市花卉园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工作。
  2.打造农业科技示范与培训平台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力度,打造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示范板区、农业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农业人才培养与交流基地、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基地。
  3.设立科技为农服务专项资金
  学院每年设立150万元专项经费用,选派100名以上农业专家,组建30余个技术服务团队,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科技结对工程”和“农业发展咨询”三大服务工程。
  (三)创新为农服务模式,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紧抓机遇,依托地方产业特色,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模式。学院依托科技、人才和信息等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科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大政行校企合作,联合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探索实践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专家+政府+农户”等模式。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0多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苏南及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专家+政府+农户”模式
  学院实施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科技结对工程”和“农业发展咨询”等服务工程属于此类。该模式由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学院为农服务办公室共同成立专家指导组,围绕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农户现实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共同确定推广项目。专家指导组依据科研和集成创新成果遴选科技服务团队,由下级公益性推广组织协助学校实施。由政府进行统筹协调,为服务团队提供政策、法律和资金保障。
  2.“专家+农业企业+农户”模式
  学院校企合作属于此类。该模式由农业龍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企业负责产品加工销售和品牌经营,农户负责产品生产,三方协同合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学院年均为苏南及江苏50多家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3.“专家+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学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属于此类。这种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运行核心,以专家(团队)为技术核心,以服务产、加、销为目的,合作组织与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打造农业品牌。如“洞庭枇杷专业合作社”“吴侬茶叶专业合作社”“湖嘉水稻专业合作社”等。
  4.“农技培训”模式
  以继续教育学院为平台,依托学院师资、基地和技术资源,开展以继续教育为特征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形成了以在职教育为龙头,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技术培训等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每年为江苏及全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农业创业和部队转业人员等5000余人。
  5.“创业带动”模式
  结合大学生村官、学生创业等政策支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和水平。学院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使他们由“就业的一代”转变为“创业的一代”。
  三、农业职业院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完善农业职业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统筹校内资源,加强科技推广平台建设
  统筹整合学院人才、科技、平台和管理资源,构建有利于推进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为农服务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功能,牵头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整合科技、服务和培训等资源,使为农服务办公室成为统筹校内科技成果开展对外服务的平台。加大对现有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示范园。进一步加强常绿果树、球宿根花卉、现代农业等学院优势学科的条件建设,完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重点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级地方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以开展技术推广、决策咨询、技术培训和农民培训等工作为抓手,协同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形成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共同推动区域农业发展。发挥“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合作联盟”和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的作用,深化与江苏及全国各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的合作,联合承担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进行源头创新。培育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发挥其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苏南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加大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规模,输送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优化基层农业人才队伍结构。
  (三)创新用人机制,培养推广人才队伍
  制定更加科学的科技服务人才管理制度,打通教学、科研、推广人员岗位界限,鼓励专家、教授和工程师承担科技推广任务,增强服务能力。设置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依托推广基地平台,进行新品种选育推广、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等,培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建设多学科融合的产业技术服务团队;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创新创业和教学实训项目,制定学生科研助理的聘用政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推广队伍力量。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农技推广服务
  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整合学院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等平台信息资源,打造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专家咨询决策信息平台,打破农技推广的时刻局限,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建设学院农业推广APP,开展农技问答、专家指导、在线学习、技术交流等的综合性服务,同时实现农业管理部门人员、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互联互通。依托中国农技推广App,江苏“农技耘”等移动服务平台,建设学院频道,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蕊.加强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1-12.
  [2]张社梅,蒋远胜.农业大学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9):107-111.
  [3]陈俊.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5):331-336.
  [4]佘德松.农业高职院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1):144-146.
  [5]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1-7.
  责任编辑:刘健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李庆魁,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教育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4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