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黛玉教诗”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说《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的片段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对此学界多有探讨,但多是从香菱学诗的角度展开研究。通过总结黛玉教诗的三个方法和六个成功之道,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从男女之别和钗黛之争中指出黛玉作为教师的优长及其对大中小学教育者的启示。
  关键词: 黛玉教诗;教育得法;信心;引导;实践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的片段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一般认为香菱苦学、乐学、善学才取得成功。笔者从黛玉教诗的角度,谈谈黛玉教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黛玉教诗的方法
  香菱想学诗,被宝钗拒绝了,她找到黛玉,希望黛玉能教自己做诗,黛玉欣然同意。作品写道:“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告诉香菱学写诗要注意四点:首先起点要高,入门要正。香菱说她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真切有趣,黛玉告诫她断不可学这样浅近的诗。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第二要重视立意。虽然写诗要讲究平仄对仗,如果有了奇妙的句子,连平仄虚实不对都可以的。第三要放松心态。黛玉告诉香菱作诗不难,用心去学用心去写就成。第四要忠于生活。香菱读王维诗与她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理解深刻。黛玉出《咏月》这个诗题也源于日常生活,谁都有话说,谁都可以写几句出来,只是水平不同诗句高下有别罢了。在黛玉的悉心教导下,香菱先讀诗,后来经过三次作诗、黛玉批改指点,终于写出了大家都认可的诗作。黛玉教诗的实践可用以下三部曲归纳:
  首先,打消顾虑,鼓励上进。宝钗知道香菱羡慕大观园的生活却苦于没有机会进去,这次借着哥哥薛蟠外出带她来住,香菱不珍惜反而要学什么写诗,就坚决反对并讥笑她“得寸进尺”,香菱转求黛玉,黛玉一口应允说愿做她的老师,不管宝钗高不高兴,黛玉只觉得不能拒绝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请求。黛玉轻描淡写地说作诗不是什么难事,在肯定香菱学诗上进的基础上,打消香菱的顾虑。写作时黛玉又鼓励香菱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其次,悉心指导,诲人不倦。香菱学诗之前,黛玉身体欠佳,却能热情应允、悉心指导。黛玉给香菱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写诗的注意事项,还把自己正在看的《王摩诘全集》借给她,上面用红圈选定了必读篇目。批改香菱的习作时,黛玉明示原因和不足,且三次都不厌其烦地指出其优缺点,堪称“诲人不倦”。
  最后,教育得法,循序渐进。黛玉教香菱学诗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时只让香菱读一些初级入门水平的诗词,用来培养香菱的文学素养和见识,后来在读诗的基础上,开始让香菱试着写一些简单易懂的诗句,直到后来香菱能写出一首完整的诗。
  二、黛玉教诗成功的启示
  黛玉短时间内就教会了香菱写诗,这除了香菱个人的努力之外,作为教师的黛玉功不可没。
  (一)消除恐惧树信心
  黛玉善于鼓励。黛玉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成功的基石。香菱主动要求学表明她对写诗是有兴趣的,因此黛玉一上来就鼓励香菱树立学诗的信心。一是明确“学诗不难”。“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二是夸香菱很聪明。“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的鼓励和欣赏使香菱有了信心。教学启示:教师开展教学首先要打消学生的恐惧畏难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二)指点迷津勤点拨
  香菱说了自己以前自学时疑惑为什么有工对的也有不对的,现在听黛玉说才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些规矩不是要死守的,最重要的是词句新奇。黛玉又进一步指点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对于香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句,黛玉不否定陆游的诗,但是提醒香菱入门要正。黛玉深谙教学之法,顺学而导,顺学而教。教学启示:教师应该在学生产生疑惑时为其解惑。
  (三)指定教材与方法
  黛玉首先要求香菱多读诗以打好基础。黛玉先给香菱指定教材、圈定阅读篇目并教其阅读方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并把自己的书借给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作为一个读书人,一般是很看重自己的书的,何况还是自己常读、做了标记的书。黛玉把此书借给香菱,可见黛玉的无私和热情。教学启示:教师要列出阅读书目,讲授要具体到位,有可操作性。
  (四)探索讨论重引导
  香菱读完了王维诗来换杜律。黛玉就检查她的阅读效果并加以指导。黛玉问她记得多少首,香菱说凡红圈选的都读了;黛玉又问她读后感和有无收获,并一再鼓励香菱说出她的见解:“可领略了些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听。”“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在黛玉的鼓励引导下,香菱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字和“圆”字(《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的“白”字和“青”字来论证“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并说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引起她的共鸣和联想,以至于有身临其境之感。黛玉指点她将其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比着读,并指出其中的承继关系。黛玉能归还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使香菱在读诗、写诗中都占据主动,黛玉只是适时点拨、引导。教学启示: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适时引导就好。
  (五)注重实践常操练   香菱要学习写诗,所以黛玉在让香菱读了王维、杜甫、李白的几百首诗并检查她读得很好后,就让香菱学写诗。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未诌成。你就做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黛玉给出的这个题目贴近生活,是个很好的诗题,黛玉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还很善于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黛玉不只是在理论上指点香菱,之前的讲解都为香菱学习写诗打好基础,所以黛玉教诗不是“纸上谈兵”,要让香菱多实践、勤操练。教学启示:教学方法固然重要,实践教学更重要,教师应让学生动手勤写。
  (六)诊断评价促发展
  香菱写了第一首《咏月诗》:“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先给宝钗看了。宝钗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黛玉不像宝钗一样对香菱的诗全盘否定,而是鼓励批评并重。并帮香菱找出问题(措辞不雅)、分析原因(看诗少,被他缚住)、指出努力的方向。教学启示:教师应当勤批作文,对于学生的习作鼓励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 黛玉的为师之道
  黛玉之所以能很好地教人作诗,是因为她具有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具体如下:
  (一)品德好
  对人宽厚、有平等思想,所以能“有教无类”。黛玉嘴不饶人,骨子里却宽容仁厚。黛玉心直口快,与人不存介蒂。无论是对史湘云,还是对周瑞家的、李嬷嬷和袭人等,都是有意见就说,说了就不再计较。黛玉对宝钗尤为天真笃实,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抓住黛玉行酒令时露出读了禁书《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痕迹,先批评教训后送燕窝,黛玉就對她掏心窝认作姐姐,天真纯洁毫无心机。黛玉没去反驳宝钗如果没读如何知道其中的内容,可见其对人毫不设防。所以黛玉不管香菱是什么身份,只要香菱积极想学,她就热情地教。
  (二)知识广
  黛玉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黛玉鼓励香菱学诗、论诗和给香菱所开的阅读书目看,她对李杜王孟等人的作品不仅能熟读成诵,而且深有体会,就是对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作品也很了解;小说戏曲之类的“杂书”,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和才子佳人小说等黛玉也读了不少;从她与宝玉论琴可知她深懂琴理且善识谱;从她与姐妹论画可知她深谙画理;从她与宝玉谈家庭收入和回答袭人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等表现她的洞察力……总之,黛玉学识深厚、才学横溢。
  (三)水平高
  “学高为范”。黛玉自己善作诗,被曹雪芹名之“咏絮才”,在诗社常夺魁,海棠社虽屈居第二,咏菊诗三首都第一,凹晶馆联诗和中秋夜与湘云联诗都表现不俗,尤其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和《葬花词》《秋窗风雨夕》等可谓其自身的写照。同时,从黛玉对香菱谈作诗注意事项及其立意第一的观点可见其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也很高。
  (四)语言表达能力强
  黛玉口才好, 善于总结,精于表达。比如,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说宝钗对所有人戴的东西特别上心等等。虽不免有时候得罪人,但是作为老师,黛玉教香菱学诗一上来就删繁就简,把核心的东西都讲出来了,要言不烦。
  (五)有方法
  黛玉善于鼓励、启发、顺学而导、顺学而教。身正学高的黛玉教育得法,她以鼓励、欣赏的态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教学过程中黛玉以学生为主,懂得归还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同时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一起谈诗论诗,如话家常。黛玉既帮香菱打消学习顾虑,又能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既鼓励又不肯姑息迁就。黛玉要求严格,她抱病认真修改指导,体现了她高度负责的态度。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19JNYH04),是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GD14HZW01),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2018WTSCX148)和院局共建教师试验区教师教育课题《教育学视野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小说研究》(SYQJSJY2018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林夕(1971—),女,广东惠州学院文传学院教授,惠州学院“小小说研究中心”副主任,主研方向为古代小说、女性文学、古典诗歌的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5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