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创”视阈下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双创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決这些问题,必须联合多方力量开通多条渠道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确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向创新创业行动转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采用联合融入机制形成高度整合的系统体系,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开发的各类支撑平台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双创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3-0025-0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下,双创文化建设正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可见,双创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更是高校持续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然而,双创文化建设又是双创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理念、开阔视野、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双创文化视为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促进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基本内涵
  (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来看(检索起止日期设定为2003年1月至2018年7月),标题中明确标注“创新创业文化”字样的论文多达72 篇,其中从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共有61篇。从分布的时间上来看,相关论文发布高峰期出现于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颁发的36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前后。由此可见,关于双创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是伴随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一同兴起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基本聚焦于对双创文化概念的研究、硅谷文化内涵的研究、双创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的研究等。
  (一)创新创业文化的概念研究
  所谓文化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界定,最常见的共有三种定义。第一,从人种志学的观点来讲,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第二,从文化代表的符号性而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观点是,文化经常存在于内隐或外显的模式之中,通过对符号的运用实现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成为人类独有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表现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2]。第三,突出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可以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义。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经历社会历史的实践发展中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代表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双创文化概念的定义具有一定启示,最早熊彼特给双创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是指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的组合体,主要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和协调四个功能[3]。这便是后人研究双创文化的基础。
  (二)硅谷文化内涵的研究
  硅谷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硅谷成功的关键除了丰厚的风险资本和毗邻世界著名学府吸纳的众多高科技人才之外,以高校为中心形成的独特的双创硅谷文化也是硅谷奇迹得以产生的原因。硅谷文化内涵渗透六点基本特征:精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崇尚并激励创新创造、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推崇竞争并平等开放、团队精神与协同合作、多元文化积极互动且尊重个人价值[4]。诚然,硅谷是世界上双创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方,硅谷文化精髓对于深入研究高校双创文化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高校双创文化的基本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梳理众多的研究内容可知,高校双创文化是指高校教师在双创教育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双创内容的思想和理念的总和。即高校采取多种形式或手段促使师生树立正确的双创意识、活跃双创思维、培育双创精神、增强双创理论、提升双创技能、激发双创活力、开展双创活动、推进双创发展的一种文化,由此形成全校师生普遍认同的有关双创的思想意识、思维逻辑、心理状态、价值取向、风尚习气、管理制度、机制保障、行为规范及文化氛围等[5]。
  具体而言,高校双创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双创的思维观念文化,是指指导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师生的文化观念、个人观念、价值观念以及逻辑思维等,通常表现为双创主体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人生境界及奋斗目标。第二,双创的管理制度文化,是指对双创活动的一种规范形式,保障双创活动持久发展的基础,科学正确的管理制度文化有助于思维观念文化的加固和增强。第三,双创的思想环境文化,是指渗透于双创活动、口号标语及周边建筑等方方面面之中的,蕴含着强烈的双创意识、观念、理念与精神,弥漫在双创主体周围环境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双创主体感受到双创文化的氛围。显然,高校建设并繁荣双创文化的宗旨就是鼓励和帮扶全校师生开拓创新思维、磨炼创新意志、利用创新方式、借助创新手段、挖掘创新潜能、锻炼创业本领、增强创业技能、丰富创业经验、开展双创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师生的双创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输送大量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双创文化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创新型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文化新形态,创新创业被视为经济稳步增长的核心力量。然而对于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等三大职责的高校来说,建设和繁荣双创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效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围绕时代的需求和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而定,如今在創新型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全社会都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双创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校具有服务社会、履行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必须围绕双创文化进行展开。一方面,立足高校持续发展的视角,加强双创文化建设是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积极向上的文化可以起到激励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力量、引导方向、协调合作等作用,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培养高校师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关注高校核心功能有效发挥的视角,培养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所需的双创型综合人才,同样离不开双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双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生态系统,因此,高校建设的校园文化必须植根于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营造公平、合理、科学、诚信的文化氛围,完善双创的行为规范,执行正确严谨的制度管理,实现双创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与时俱进,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潜能和创业实践技能的高端专门人才为核心。高校构建的双创文化系统可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施双创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显然,双创文化氛围对于双创型人才的培育起到环境支撑作用。如果高校建立的双创文化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极大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快速高效地实现,培育高校学生双创的开拓精神,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双创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使其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栋梁。反之,双创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将极大地阻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进程,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要建成内容完备、逻辑清晰的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双创教育课程既要有显性课程又要有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不言而喻,其是通过课堂教学或实践训练向学生灌输双创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然而,隐性课程是在课堂内外学生有意无意间看到、听到、学到的与双创有关的知识,这些内容通常蕴含于校园生活与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存在形态多样化,一般是在显性课程中没有明确指出的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序列。虽然双创文化和隐性课程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但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创文化为隐性课程的顺利展开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实用载体,隐性课程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双创文化要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加强高校双创文化建设对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能有效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高校双创文化先进性的突出表现为对高校师生传统思想意识的转变,使其树立双创的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挖掘自身创造潜能,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从思想深处完全接受双创科研实践是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产生众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校之所以成为科技研究的首选基地是因为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优势。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激励创业为核心的高校双创文化能够增强高校教师双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发其对双创的热情和兴趣,有效释放双创活力。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将亲力亲为参与的创新型科研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借助创业实践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增加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将双创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及典型案例带入教学环节。这不仅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师资水平,而且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双创实践活动,为学生未来创业与就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成为学生创业道路上名副其实的导师和引路人。
  (五)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随着创新型社会经济步入新常态,双创驱动成为助推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新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日益重视,高校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又是双创事业的核心力量。借助高校双创文化所发挥的职能,通过加深校企合作平台的创建,加强产教高度融合,促进创新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落地,增强多渠道多层面的双创文化的传播,使得高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而,高校要面向经济社会需求改革办学理念,围绕区域经济自身特点,考虑地方产业规划,服务经济社会行业领域。可见,高校双创文化建设不仅推动了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良性关系朝着正确的合理化方向发展,而且高校为社会经济的有序进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双创文化建设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高校双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高校双创文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低落,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力量薄弱
  据调查发现,相对经济社会双创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来讲,高校双创文化氛围不强烈,双创情绪低落。高校师生基本认同近年来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对双创行为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但是,多数师生并没有亲身感受到身边教师或同学具有浓厚的双创意识和积极投入双创活动的热情。由此可见,高校双创文化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创新型社会的整体水平,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高校双创文化的建设能力。然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双创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整体建设力量相对薄弱,没能形成统一的合力。众所周知,双创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所高校基本处于摸索与探究过程中,尚未形成可以推广和效仿的成功案例,相对典型的经验少而又少。加之仅靠一校一己之力很难寻找到社会优质资源完成对双创项目成果的转化与落地,双创教育及双创文化建设又缺乏校际之间的互通合作,导致在行业或区域内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另外,各地区对于扶持高校开展双创活动的教育平台、政策宣讲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支持平台等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逐步完善与落实。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生的双创积极性,阻碍双创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致使双创文化建设合力整体薄弱。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外在支撑因素不充分,创新创业文化理念和意识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到位
  加强高校双创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挥高校双创文化的意识导向作用,激励高校师生将双创理念转化为双创具体行动,提高自身双创综合能力。但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员表示有强烈的双创意愿,说明高校双创教育积极地促进了双创意识形成。然而,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员参与过双创实践活动。诚然,强烈的愿望与实际参与度的对比进一步显示了高校双创文化的意识导向作用有待加强。要使双创意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双创行动,所需的外部条件和外在支撑因素必不可少,例如双创团队建设、环境场地开发、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购置、提供专业服务指导、拓宽投融资渠道、项目启动资金申请、寻求专业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大多数人员并不是十分清楚双创活动顺利开展究竟需要哪些外部条件的支撑,即使某些支持双创的外在因素存在,但是相对高校双创文化建设而言还是弱项,高校师生获取的难度较大。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近一半人员认为由于交流互动平台缺失导致双创团队构建难;一半以上人员指出申请双创基金流程复杂、周期长、数量少,项目启动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师生开展双创活动的需要;高校双创文化整体架构无法给予高校师生所需的各类咨询和援助服务。因此,上述这些外在要素成为束缚高校师生双创意愿有效转化为双创活动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双创教育理念也急需转化,否则同样影响双创文化的有效建设。在双创思想理念研究方面,美国百森商学院是开启者,经研究指出,学校双创教育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有本质区别,应当将重心放在未来几代人设定的“创业遗传密码”,以造就创业一代人才作为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6]。与国外相比,中国研究双创教育起步较晚,众多双创教育理念并不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索。目前,多数高校将双创教育纳入学生入学教育或毕业前就业指导的范畴之内,认为举办一两次讲座即可完成,进而扭曲了双创教育的意义,窄化了其内涵,双创教育理念指导的覆盖面未涉及全体学生,仅是单一追求学生的创业人数。所以,双创教育理念如果不能真正走出误区,高校对双创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必将下降。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相脱节
  要有效推进高校双创文化建设,相关教学课程安排必须合理适度,否则将阻碍高校双创文化建设的步伐。现阶段,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双创教育相关课程,全校师生一致认为这些课程的确有助于强化双创意识的培养以及双创综合技能的提高。可是,大部分学校的双创教育课程和专业学习的结合程度相对较低,实践教学环节也相对匮乏,多数学生认为由于双创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相脱节,双创教育的理论课程优于实践课程中,双创教育的实训课课时不充足,实践机会较少,进而影响了学生双创技能的培养。可见,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双创技能训练机会,为师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双创环境,以此促进全校师生双创能力的整体提高,彰显高校双创文化的引领作用。
  (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不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高校双创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是双创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国家层面没有对运行机制做出统一要求和部署,更没有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因而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双创文化建设运行机制。通常这些运行机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多部门联合驱动的方式实施运行,即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就业指导办公室等多部门共同组建双创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协调各方工作。但是高校双创文化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在大多数学校还未能及时设立,显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双创文化建设工作的执行力度,阻碍了工作效益的高度提升,影响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多数高校双创文化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对双创文化建设同样起到推动作用,優雅的校园环境文化可以促进双创文化的加速建成,并且对师生发挥应有的激发鼓励双创积极性的作用。校园文化通常蕴含于校园环境之中,为师生营造一种沉浸其中的氛围,使师生自觉感受到校园环境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净化和心灵启迪。但近年来,随着多数高校向新校区的不断迁移,崭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环境文化建设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冷冰冰的建筑群之间没有一点和煦温暖的校园文化气息,因此呈现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现象,双创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联合多方力量开通多条渠道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强化高校双创文化氛围需要学校内外多方联合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建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高校双创文化。一方面,对内需要将学校内部与双创密切相关的部门和专业院系进行横向联系与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双创的有效整合体,以此为核心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进而推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和衔接。另一方面,对外需要学校和政府、社会、企业等相关外部力量进行有机联合,有效整合来自多方的资源,在学校、政府、社会及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形成联动的纽带。可见,高校双创文化建设既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又需要高校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高校应当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的方式,例如双创专题讲座、双创培训学习、双创模拟训练、创业公开课、创新沙龙、双创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有关双创的政策制度、激励机制、典型案例、经验传播。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学校自主研发作用、社会辅助作用、企业关键作用,鼓励师生参与双创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充斥着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师生双创意识的形成、双创综合能力的提升、双创活力的释放,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
  (二)确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向创新创业行动转化   双创理念的正确树立是完善高校双创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要使双创文化的核心思想在高校范围内普遍发挥作用,必须确立面向高校全员的双创教育理念。所谓全员是包括所有在校大学生,探索双创教育应当将受众群扩展到高校所有院系所有专业的学生,不是仅面向部分学生所进行的速成式创业教育,而是面向学校全体在校学生实施的以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创新型、高技能、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全新教育模式[7]。只有将双创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育和指导,才能使未来毕业生均具有双创型人才的潜质、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全身心专注双创文化建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在双创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下,学校要帮扶师生双创项目实施可行性论证,提供项目必要的物质性支持,鼓励高校师生将双创意识自觉转化成双创行动,挖掘双创潜能,提升双创技能,由此,双创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采用联合融入机制形成高度整合的系统体系
  高校双创文化建设是一项集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教学、奖惩机制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思想相一致,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建设具有先进性的双创文化必定要融合渗入多方面的思路和内容,以使高校双创文化体系更加系统、完整[8]。首先,双创文化要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长期积淀的校园精神,是学校凝聚力的集中反映,融入了双创文化元素的校园精神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对高校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其次,双创文化要融入制度文化,在高校各类教学制度及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将双创文化的内涵渗透其中,构建并推崇先进性与科学性并存的双创制度文化,保障双创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再次,双创文化要融入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的构建中要将双创文化的基本内容添加进去,充实文化底蕴,使校园各处的自然景观、建筑物及各类基础设施时时刻刻彰显着鲜明的双创文化气息[9]。然后,双创文化要融入课程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激发创业激情为核心理念,优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中加入双创新元素,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创公选课程,依据专业背景设定和研发双创项目,增加学生双创项目的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双创项目的运行管理,提高双创教育效果[10]。最后,双创文化要融入奖惩机制,必要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激发高校师生的双创兴趣,对于在双创过程中取得佳绩的教师或学生应当给予极大力度的奖励。然而对于在双创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情况,高校要努力营造创新光荣、尊重创新、鼓励双创的舆论环境,创建宽容失败的体系,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切实维护好师生主体地位,遵从其主观意愿,强调学术自由,提倡敢为人先的精神。
  (四)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开发的各类支撑平台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加强支撑高校双创项目平台建设,更好地提供双创项目所需的各类外在支持条件能为双创文化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高校应当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进社会资源,整合人力资本,构建各类双创实践活动平台。通常搭建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基地,不仅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咨询服务与专业辅导、市场开发和投融资管理、人才举荐和项目论证等综合性服务,而且借助校企合作构建的孵化基地是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创业实习、项目实训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沃土,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在资金及软硬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校可考虑集中多个平台,为师生提供资金、物质、制度等全方位的支持,创建学院创业园。促使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和社会投资机构的深度融合与洽谈对接,形成自主创业和经营管理的实践平台。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类项目服务及宣传引导平台的建设、双创大赛和经验成果交流平台的建设。只有以双创实践平台为依托才能提升更多学生的双创综合技能,进而营造双创文化环境氛围,促进双创活动的蓬勃展开。
  五、结语
  “双创”视阈下建设并繁荣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既是满足創新型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高校双创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新时期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题中之意。因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度梳理目前高校双创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结合实践调研数据及实地走访搜集相关信息,客观分析高校的实际情况,富有预见性地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具体举措,为高校建设先进性的双创文化,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献计献策。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振发.常州高职园区双创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 :43-47.
  [2] 郑君山.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现状及启示[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36-40.
  [3] 陈向军.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9):75-77.
  [4] 钟坚.“硅谷”与“硅谷文化”[J].特区经济,2000(5):31-34.
  [5] 王晓红.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育人功能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8-40.
  [6] 何淑贞,徐玉成.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48-149.
  [7] 王占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8] 韩胜娟,张敏.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5.
  [9] 李嘉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54.
  [10] 王一丁,付晓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选择[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5):40-43.
  [责任编辑:刘凤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6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