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严建库

  摘 要: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培养受到广泛关注,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的锻造。就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进一步对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基于《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出发,不论是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学校,都需要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积極贯彻落实,全面提升体育工作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案的制定,能够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符合,这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 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及家长的过分溺爱,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堪忧,学校、家长都认识到了孩子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并未重视。新时代下,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学习压力等对孩子们身心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逐步推动学生乐于、愿意、善于锻炼身体,改善情绪状态,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优良品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在竞技方式下,学生良性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形成,学会沟通,并且在团体竞技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在团队密切配合并获得成功后,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下,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
  二、 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学科并未受到高度重视,很多学生也并未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此种情况下体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促进小学生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其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体育课程教学之前,可组织开展动员大会,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如将奥运会中夺冠视频资料播放出来,强化学生观看体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为强化学生体育素养,教师可组织开展拔河比赛,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良性竞争,在浓厚的体育氛围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待比赛结束后,教师可就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锻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次组织开展拔河比赛,检验学生的锻炼情况。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良性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开展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
  小学教育阶段下,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普遍活泼好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要注重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营造生动的体育课堂氛围,确保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符合,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有效调动。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知识传授方式更加新颖,对学生产生吸引,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也得以向体育锻炼习惯转化。比如在跑步训练中,可组织开展“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其体育素质得到明显强化,反应灵敏度更高。为打造生动的体育课堂,教师可融入丰富且多变的体育教学器材,比如“老鹰”和“小鸡”的服装、发饰等,营造趣味化的游戏氛围,促进角色代入,强化学生体育活动体验。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学生感知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这就为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能够促进体育锻炼的规范进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自律性不足的问题。体育锻炼计划的制定,以科学性、合理性和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要结合体育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运动量、运动时间、项目安排等为指标,分别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将晨跑安排在早上,将打球安排在下午,将田径安排在傍晚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对计划进行制定,确保与科学习惯相符合,以达到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体育锻炼计划的制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时间的延长以及运动量的调整,都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切不可盲目调整。学生爱好不同,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跑步等,在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实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优良体育锻炼习惯得以养成。
  (四)指导运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体育运动常识,还要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教师应当就体育锻炼方法进行指导,以确保学生正确、适度运动,避免运动量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运动量过小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掌握体育运动特点、技能、规则等基本知识,确保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运用所学习的体育知识,这就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体育运动环境安全是一项基础条件,在体育锻炼之前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免在体育锻炼中出现受伤情况,并且要将体育运动中突发危险情况的处理方法教给学生,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学生能够正确应对。
  (五)基于个性特征开展差异化教学
  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环境、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要对锻炼内容、密度以及强度等指标加以合理控制,确保为学生所接受,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体育素质良好,弹跳能力较强,能够成功地参与到跨越式跳高训练中,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而部分学生体质较弱,弹跳能力不足,越是害怕跳不好,就越跳的不理想,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站在后排,不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为转变这一状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差异化教学,密切关注学生表现,若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和弹跳能力,教师可适当加大难度,将横杆高度提升,并提高动作技术要求;对于体育素质与弹跳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降低难度,调整横杆高度,并搭配辅助与诱导练习,给予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增强其跳高的信心。针对学生在跨越式跳高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切不可嘲笑挖苦,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放大,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能够与学生个性特征相符合,确保不同层级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六)组织开展多样化课外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令学生感知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现代教育环境下,学生往往重视课内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而教师引导与组织方式不够科学,体育锻炼形式单一,毫无趣味性可言,此种情况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甚至认为体育课毫无价值,这就极易出现厌学心理。针对此种情况,为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应当积极整合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基于体育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体操、球类、田径等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对体育活动进行有选择的参与,学生参与热情高涨。针对体弱学生,可采取课外体育辅导的方式,对体育课教学进行补充,确保体育教育任务得以顺利高效地完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学校要发挥积极作用,组建代表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训练,就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分析,合理选择运动项目,组建集训队,开展系统化训练,以促进体育传统的形成,学生优良体育锻炼习惯也得以保持。通过体育比赛的组织开展,也能够将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加以调动,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锻炼。
  (七)培养终身体育精神
  对于个体来说,终身体育精神的养成,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个体能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个体的体育素养得以强化,并增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与挫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比如在“跳远”项目中,教师可设计距离不同的目标,满足学生差异化地锻炼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对跳远目标进行原则,在完成一个目标后,方可挑战下一个目标距离。通过此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跳远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这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表现,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这就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并养成终身体育精神,自主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总之,基于教育新理念出发,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计划,采取适宜的锻炼方法,通过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促进学生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浩荣.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三法”[J].甘肃教育,2019(8).
  [2]梁興福,王丽丽.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机制与策略[J].吉林教育,2017(7).
  作者简介:
  严建库,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9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