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Y理论的中职德育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智敏 王小明

  摘 要 中职德育课程宏观上是国家精神塑造的主阵地、中观上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主渠道、微观上是合格公民培育的主战线,但现实中存在学校层面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师层面教改动力不足、学生层面入脑入心不完全等实然困境。以“Y理论”“项目化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探索并实施基于Y理论的中职德育课程项目化教学。在信任中职学生本性要求学习、在兴趣驱动下能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学生的身份是项目的完成者、展示者,教师的身份是项目的设计者、引导者,生师通过平等对话、协作,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 Y理论;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36-07
  一、中职德育课程的应然地位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本质是“育德”。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1],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的相关精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4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1门选修课程,这5门德育课程在中职校培养行业需要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宏观上是国家精神塑造的主阵地。教育是为国家蓬勃发展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而中职德育课程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认同、塑造国家精神,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均应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二,中观上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主渠道。中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行业企业能够得以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有德有才”的人。“才”可有针对性地训练,“德”却需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职要求事事育人、地地育人、人人育人,而专门德育课程则是集中育人、系统育人的主渠道,是为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有德有才”人才的主渠道。第三,微观上是合格公民培养的主战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以自己的德行和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从个体发展来讲,“合格”是底线,这里的“合格”既包含技术技能,也包含人品德性。中职的5门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前提,在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主战线的作用。
  二、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实然困境
  在现实中职教学过程中,德育课的作用并未能得到充分發挥,德育课的教学仍然面临很多困境。这从笔者于2017年采取简单抽样法,以两个代表性直辖市和三个职业教育大省为调研区域,发放的《中职德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调查问卷》的调研结果中可见一斑[2]。
  (一)学校层面制度落实不到位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对学校德育工作在整体层面进行了规划,对德育课程安排有专门的要求,但仍有极少数学校存在未开足或未开全5门德育课程的情况。这种有制度没有完全落实,甚至根本没有相关有效制度的情况,直接导致德育课程在整个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即使学校层面有规划、有要求,仍然存在德育课调课随意度大、考核随意度大、德育课教师带赛或参加比赛奖励激励措施不健全等现实问题。
  (二)教师层面教改动力不充足
  调研结果显示,授课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态度和教学内容都出现了问题,但尝试进行教改且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比例仅占3成。德育课程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可能只会给一个班级讲授一门德育课程,且每周仅有2个课时少,短期内见不到育人的成效,加之学校各项制度保障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积极性不足仅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心态参与教学。已有的教案、演示文稿、陈旧的案例等拿来就用,甚至有的教师直接用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玩手机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学生层面入脑入心不完全
  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与普通教育相比存在着“三多”的特点,一是多为中考“失利”者,二是多数缺乏自信心,三是多数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三多”的特点导致中职生群体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惰性强,加之手机等电子娱乐设备的普及,让很多学生连学习专业课程都提不起学习热情,更遑论对德育课的认可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不太关心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会对德育课教学产生轻视甚至厌恶心理,使国家希望这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社会、哲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入学生之脑、撼学生之心”,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三、中职德育课程项目化教改理论基础
  扬州大学周俊教授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面临着新要求,主要体现在6个转变上:“技能教育”为重向“立德树人”转变,“就业导向”向“生涯导向”转变,“职前教育”为主向“职前职后教育”并重转变,“常规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被动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重“眼前发展”向重“未来发展”转变。研究者认为,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的中职德育课程,在这新时代的6个转变中均应、也均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德育课程这一作用的发挥,也为了解决目前德育课程存在的诸多困境,作为一名一线中职德育课程教师,笔者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探索并实施了基于Y理论的中职德育课程项目化教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项教学改革主要建立于“Y理论”“项目化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Y理论
  Y理论是组织管理学的经典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发表的题为“企业的人性面”的演讲中提出的“对于人性假设重新深思”的理论。麦格雷戈提出,“在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3],相对于当时十分盛行的建立在“人性本恶”假设基础上的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了建立在“人性本善”假设基础上的Y理论。
  Y理论建立于6项假设基础上:第一,工作对于体力和智力的消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第二,要想促使人朝着组织目标而奋斗,外在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唯一的方法。人为了达到自己承诺的目标,自然会坚持“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第三,人之所以对目标作出承诺,是为了得到实现目标后的各种酬劳。在各种类型的酬劳中,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可以驱使人们朝着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第四,在正常情况下,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还会争取责任。第五,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中的各项问题,这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能力,而不是少数人特有的能力。第六,在现代企业模式下,大部分人只是发挥了一部分智能潜力。Y理论的假设说明了一个事实:组织中,人们互相合作的限制并非来自人类本性,而是源于管理方法不当,不知道该如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潜力[4]。
  这一理论非常契合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因为中职学生的“三多”特点,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初即将这一群体视为“厌恶学习,必须通过对他们进行指挥、控制、监督,甚至惩罚,才能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他们愿意逃避责任,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问题学生。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就出现了如前文所讲的教师教改动力不充足、效果不好,学生学习不入脑、不入心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中职学生,将其人性视为想努力学习且具备努力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教师以此为前提设计教学,必将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理论
  项目化教学法起源于欧洲,其历史“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5]。克伯屈在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活动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项目教学法的最早系统理论研究[6]。项目学习在我国应用与研究的展开是在2001年以后[7]。作为一种依托项目实施过程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法在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在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培养更加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职业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研究者实践认为,基于Y理论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适合建立在项目化教学法的基础上,合理的项目设计是基于Y理论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相对于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建立在信任学生基础之上的德育课项目教学更能够让全体学生有参与感、获得感,从而从身到心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Y理论引导下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项目化实践探索
  基于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重要性和困境的认知,在Y理论、项目化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笔者于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在所任教的4个中职班级里开展了Y理论引导下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项目化实践探索。
  (一)教改假设
  假设1:要求学习是中职生的本性。
  假设2:在能激发兴趣的项目的驱动下,中职生能主动承担责任,为了达到自己承诺的目标,他们会坚持“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
  假设3: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被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基础上,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中职生会朝着组织目标而努力。
  假设4:科学的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实施引导、项目评价设计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受益者的有效方法。
  假设5:中职生的项目完成能力是螺旋上升的。在每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更好地完成下一个项目。
  (二)教改目标
  在信任中职学生本性要求学习、在兴趣驱动下能主动承担责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学生的身份是项目的完成者、展示者,教师的身份是项目的设计者、引导者,生师通过平等对话、协作,达到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改思路
  杜威“做中学”教学理论中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hramid)中对“不同的学习方法”所取得的“平均学习保持率(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做出了统计,其中平均学习保持率最低的为“听讲(5%)”,最高的为“马上应用/教别人(90%)”。基于以上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假设和目标,为了探寻出一条能够真正让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的教改路径,笔者基于“前一课中引入项目(学习)——课后实施项目(马上应用)——后一课课中总结项目(教别人)”的路径实施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思路见图1。
  (四)具體实施
  根据以上教改思路,教师在课程开始前根据教学大纲与教材初步设计了7个大类项目,学生可在大类项目下根据组内成员的兴趣与实际自选小组完成的具体项目。,具体见图2。现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第二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为课例,具体展示Y理论引导下的中职德育课程项目化实践探索。
  1.项目引入
  项目引入主要在课中完成,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项目描述
  A.项目名称(大类):“知名企业我知道”
  B.项目描述:学生以学期初自由组合而成的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个知名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经营理念,分析企业兴/衰的原因,假设你们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下一步如何将企业发展的更好,完成汇报(以数据表、趋势图、图片、视频采访等方式呈现)。   C.学生学的活动:理解项目的整体内容,该项目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8]。
  D.教师教的活动:展示项目范例(学校为行业办中职,此部分教师选择学校主管企业作为范例,进行介绍与展示),描述性讲解项目内容、结果形态与质量要求,解释性讲解该项目要达到的学习目标[9]。
  (2)知识准备
  A.学生学的活动:识记并理解与该项目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工作程序(企业的含义和类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中职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10])。
  B.教师教的活动:解释性讲解项目实施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整体工作程序[11]。
  (3)任务定位
  A.学生学的活动:观察并理解尝试任务完成的程序、方法与质量要求,准确理解自己要完成项目中的具体任务。
  B.教师教的活动:展示尝试任务的范例(根据学生建议选定某一企业),描述性讲解尝试任务的内容、质量要求与工作方法,示范尝试任务的完成过程与操作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找到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信息,如何分析网络资料等),确认所有学生均理解了任务,以便课后进入工作者角色[12]。
  2.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主要在课后完成,需要三个步骤。
  (1)组内分工
  指导学生完成组内分工,明确到每个学生和具体任务,每小组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组内走读、上网方便的同学主要负责资料采集,住宿同学主要负责数据分析等)做出个性化分工,如2017级物流班“火锅米饭大盘鸡”小组根据专业特点及组内成员兴趣选择了“顺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调研企业,以该小组为例展示项目组内分工,如图3所示。
  (2)分头调研
  完成组内分工后,组内成员需在一周内完成调研任务,各成员按照任务目标,运用设备、材料等,按要求完成任务,获得工作成果,在任务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在此过程中理解与该任务相关的概念与原理。结合任务,组内成员在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基础上,自觉发展团队合作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等职业素养。
  (3)集体整合
  在计划时限内召开小组讨论会,展示各条线调研成果,对总体情况进行组内分析、讨论,最终整合形成汇报材料,多以演示文稿、视频等方式呈现。
  3.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主要在课中完成,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项目展示
  A.学生学的活动:分小组完成最终作品展示。
  B.教师教的活动:组织学生展示各组最终作品。
  (2)项目评价
  A.学生学的活动:根据评分表维度完成组内评价,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小组长给组内每位成员打分(占30%),主要根据每位组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第二部分为每位组员给自己打分(占20%),主要根据自己在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评分维度包含主动性、参与度、完成度等。组长的分数由组员打分(占30%)与自己打分(占20%)组成,对组长的评分增加领导力维度。
  通过增加学生自评、组长评价两部分评价主体,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在被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中职生会朝着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他人最终作品优点与不足的评价,提高对任务完成质量的理解;归纳通过该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B.教师教的活动:组织学生对最终作品进行自评,在每个小组展示过程中,通过对比其他组的完成情况,提升学生对任务目标和任务完成方式的理解;引导学生自我归纳通过该项目所取得的新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升项目完成能力。教师给每一小组打分(占50%),组间有差异,组内无差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Y理论的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是建立在充分相信学生(Y理论)具备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后完成任务能力基础上的,通过项目化教学方式(项目化教学理论)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效果。在此项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为项目的选择者、实施者、受益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为项目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是教学的主导。教学改革实施一轮后,我们对最初的假设进行了验证:
  第一,实践发现,职校生和普高生的智力差异主要在于类型而非层次。那些在升学考试中“落败”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仅仅是在注重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纸笔测试中不具备智能优势,他们的智能优势往往在纸笔测验无法体现的领域,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13]。将他们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融入教学设计之中,设计科学的项目内容、引导项目实施、组织项目评价,每个中职生都是乐于学习的,这一改革也有助于促使学生真正成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受益者。这有效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4。
  第二,具体项目为组内学生自主商定选定,如“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模块,某一小组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商品——球鞋,有些视频资料、数据很难获取,他们及时寻求了教师、专业人员的帮助,丰富了调研资料储备,调研安排和成果汇报中融入了集体智慧,最终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充分说明在完成“能激发兴趣”的项目时,学生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为达到项目目标,他们会坚持“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这有效验证了假设2。
  第三,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教师便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鼓励其合作完成任务,并且将一半的评价权限赋于学生本身,学生在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基础上,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所有学生都会朝着组织目标而努力。这有效验证了假设3。   第四,本輪教学改革选择了适合于开展项目化教学的7个课题,设计了7个项目。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项目完成能力是螺旋上升的,很多小组完成第一个项目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在每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学生都能通过观察其他小组完成情况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更好地完成下一个项目,项目完成效果越来越好,组内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逐步上升。这有效验证了假设5。
  当然,此教学改革还有很大的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为是初步探索,目前项目评价由“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项目、完成项目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还可考虑将“同学评价”融入评价体系,同时,教师评价部分可为几位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但“学生自评+组长评价”的50%比重不变,加入的其他评价主体可占据现“教师评价”的50%。因为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客观运用自己的评价权限,而且态度积极。
  总体来说,基于Y理论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项目化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德”,让中职学生摆脱“三多”,提升了自我约束力和自信心;同时让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容真正“入学生之脑、撼学生之心”,达到了教改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转变了教学思维,推动了教研和教学改革。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尤其是在项目选取、项目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上。这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不仅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改革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职其他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Z].教职成[2014]14号,2014-12-22.
  [2]吕智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两市三省的问卷调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7(6):62-67.
  [3][4]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M].乔·卡彻·格尔圣菲尔德,注释. 韩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55.68-69.
  [5]Knoll,M. The Project Method: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Origi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1997,34:3.
  [6]董纯才,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12.
  [7]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82-187.
  [8]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教职成[2008]7号,2008-12-09.
  [9][11][12]徐国庆.基于学习分析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学设计模型[J].职教论坛,2015(18):4-11.
  [10]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第4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20.
  [13]沈剑光.遵循规律,中职前景仍看好[N].中国教育报,2018-12-25(009).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Y Theory
  ——The Case of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
  Lv Zhimin, Wang Xiaoming
  Abstract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national spirit shaping at the macro level, the main channel of industrial healthy development at the medium level, and the main front of qualified citizen cultiv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some re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level system, inadequate motiv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t the teacher level, and incomplet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at the student level. Guided by“Y theory”and“project-based teaching theory”, taking“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as an example, the study explores and implements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trus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instinct to require learning,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drive of interest, and having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for projectiv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the ones who show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and teachers are the designers and guiders of the project. Through equal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tudents can accomplish the project while subtly cultivating people,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Y Theory; mor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 project-based teaching
  Author  Lv Zhimin, lecturer of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hool (Shanghai 200433); Wang Xiaom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3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