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情景”促兴趣 以“变式”促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伍尚燕

   “情景与变式”就是在课堂中为要学习的知识创设情景,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发生过程,并在熟练掌握知识之后能对知识进行变式运用。知识发生过程,可以是引入该知识的原因,也可以是积累从实际情景中提炼数学模型的经验等。“变式运用”,即对知识运用能举一反三,一般通过变更情景、变更条件、变更结论对知识进行拓展运用来实现。下面来谈谈如何通过创设“情景与变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一、以“情景”促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新知引入阶段、新知建构阶段、知识运用阶段,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一)新知引入阶段设趣味性情景
   在新知引入阶段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动画、谜语、歌曲、游戏、诗歌等生活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吸引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情境引入如下。
   课件演示:一天,唐僧化缘得了三个一样大小的饼,望着那香喷喷的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口水直流。唐僧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大师兄悟空1份; 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沙和尚2份;猪八戒更贪心啦,对师父说:“我要4份,我要4份。”唐僧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猪八戒其中4份。同学们猜猜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哪个分得多?
   学生听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聪明的唐僧是用什么方法来满足三人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有趣的故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新知建构阶段创设动手实践的情景
   在新知建构阶段创设动手实践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数学模型,领悟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数一数、填一填的教学情景。
   师:老师送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师:礼物就在组长的抽屉里,请小组长拿出来。
   生:是小棒。
   师:对,是小棒。礼物里既有单根小棒,也有1小捆,还有大捆的?那你们知道1小捆里有多少根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小棒数一数,算一算,怎样能又准又快地数出来,并填写小实验。
  小实验
  通过数数我发现: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
   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数小棒”入手,创设动手操作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的关系。这样一来,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生动有趣,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三)知识运用阶段创问题情景
   知识运用阶段创问题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学有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体验感和愉悦感。因此老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多层次的认知挑战,可以是有关记忆的、理解性的、探究性的。让学生对应模型,再回归到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的开放过程。
   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我设计了一个跳飞机游戏。
   师:课前我们已经玩了1到100以内数跳飞机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从500开始跳到1000的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跳得又快又准确。
   跳飞机游戏规则:1.先掷骰子,确定点数。2.根据点数,读出棋子经过的数字。3.如果遇到飞机则按路线飞行。
   课的结尾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散漫,这时老师就要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景,这样既让学生从情景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又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新知引入、建构、运用等环节创设情景,做到以情育人、以景导学;既让学生体验了“知识源自生活,知识源自情景”,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变式”促提升
   通常,在课堂中每学了一道例题或解答了一道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完成了”,就是说对于该题的任务就结束了,其实不是的。假如做完一道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多走一步,收获将是倍增的,这一步就是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可以是对问题的变式、对条件的变式,也可以是对问题、条件同时作较深层面修改的变式;一般条件变式有以下类型。
   (一)条件数据的修改
   这是一年级一道连加的计算题,显然是考查学生对“三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方法的运用。变式:把题中第二、三个数据“3”“1”,分别修改为“2”和“2”。改动之后,计算对比,一方面巩固了4的组成,“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2和2”。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结果不变”的现实。数字的变化,既训练了学生做题、审题时认真的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条件次序的修改
   再来把上面题目进行变式:把数据一与数据二对调位置,看似简单甚至无必要,其实不然。解题时,学生经过计算对比发现,加数位置对换后,计算结果不变这一现象,为以后学习加法交换律提供了浅层表象,积累下了感性的现实认知。
   (三)条件的补充
  题目要训练的是让学生把分步算式整合成综合算式的能力。变式:把条件2中的“5”隐去,用方框代替。这样的改变是让学生注意到,第二步的计算要用到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这样改变更重要的是,它的“一弱化一强化”的作用,就是说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在综合算式里不显示的,强化的是2、3、4三个数据在综合算式的出现。
   本题的变式带有开放性,圈去的不同,剩下的就不同,条件变了,所求问题的结果就变了。当然,这个条件得由学生自己补充。最后可以追问一句“我一个都不圈,第二步应减去什么”。这样的变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条件的延伸
  
   这是四年级下册的题目,是一道开放题,学生会有难度。题中有两个标价,一个总价,问最多可以买到多少件?还剩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題,学生要用到总价、单价和数量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式。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解题过程还要策略方面的思考,进行策略的选优。
   两种标价就有两种单独的买法,考虑到“最多”还有一综合的买法。对比发现“多买合算”这一普遍的交易现象。提炼方法:先两件两件的买,再用剩余的钱一件一件的买,能买到最多。
   变式:从原条件中延伸出第三个条件“65元/3件”。
   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会首先把三个标价作对比,找出合算的买法,三件三件的买——两件两件的买——一件一件的买。这样的变式训练,锤炼了技能,提升了方法。
   可以把变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把题目进行变式,如何解答。数学变式训练无时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知识的整合,系统的优化,能力的拓展,让学生真正实现一题一得,一题多得,融会而贯通。
   以上是对“情景与变式”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见解,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做一个“情景与变式”的有心人,通过以“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变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1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