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表达观点、发现问题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一种渠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多边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及时的展示,进而给他们生长的机会。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生长气息
  教育即生长,生长来源于课堂间的对话。因为对话萌发了思维,也催生了素养。当前课堂最缺的就是对话,教师说自己的,学生想自己的,缺少了沟通的环节,这就导致了盲目地教与机械地学。如果有对话,也存在着这樣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话的内容比较狭窄,不注重给学生以铺垫;二是对话的对象比较单调,基本就是师生互动,其实对话教学要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与别人对话。因此在课堂开展对话就成了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路径。
  一、教师创设对话氛围,让生长成为可能
  对小学数学而言,课堂对话有多种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都可以进行有序的交流与沟通。可现在的课堂这样的对话环节却是非常少的,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有时候,教师去组织对话,却发现效果并不好,进而回到老的教学模式上去了。其实只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学生就会主动参与。
  首先,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说话,让他们感知平等的气氛。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为例,它主要揭示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这一章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它需要在对话中,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内容。首先,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探究规律”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复习的思考题中。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教师组织这样的开场白:孩子们,敢不敢和老师来场计算比赛。学生自然就对上了,敢。接着教师说,老师从不欺负小朋友,为了公平体现,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计算器,老师口算,你们按计算器,看谁算得快。可以看出来,教师对话的语气,交流的方式,都跟学生的视线在同样的水平线上,他们就乐意走进数学,乐意在对话中迸发思维。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以温暖的关怀。对话之于课堂是一场直播,学生难免有表达不到位设置错位的现象,这其实很正常。关键点,教师要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状况,因此教师要鼓励对话。学生说错了,教师可这样说,如果换一个角度表达,会更好。教师的关怀会让对话者的心里有股暖流。可见温馨的氛围,会让生长渐渐发生。但这个氛围不是表面上的热闹,是让学生内心感知到的适切的教育。因此氛围的创设,要让对话的学生没有顾忌,要让他们真实发声,也要让学生觉得对话是一种需要,这种氛围下应该有的行动。创设氛围对接的是对话的热度,它让学生觉得对话是一种享受。
  二、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让生长走向纵深
  对小学数学而言,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学会发现,就能学会对话。教师要给学生以发现问题的时间,对话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在对话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多碰撞的机会。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学生的问题,也让更多的问题得到发现。生长是教育的本质,教师要尽可能地在问题的推进中让生长走向纵深。
  还以《有趣的乘法计算》为例,教师随口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34×11=(374)、22×28=(616)、54×11=(594)。学生就好奇地问,这里面有规律吗,为什么比计算器还快。这个发现规律的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要让他们在对话中不断地走进内核。有学生说,这些乘数里有“11”;另一个就反驳,“22×28”里没有11;有学生接着说,这个式子可改写成“11×2×28”说明里面也有“11”。学生之间看似针锋相对的说话,其实是他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旁观者,就是等着为对话喝彩的人。这一个规律发现之后,学生的对话几乎停息。教师说,大家将这些式子列出竖式演算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算好之后,他们发现,只要将另外一个乘数错开写两次就能得到结果。一学生说,以“34×11”为例,先写“34”,在接着写竖式的时候再写一个“34”,只要将其往前跑一个进位就可以了。明显地,这是学生间的彼此对话,是相互交换方法。当学生这么去算的时候,自然地比原来快了。有学生接着问,能不能更简洁点,老师刚才的算法比较快,肯定还有别的。从起初的在乘数中发现问题,自然地转到竖式,这次学生转到了结果。在对话中他们认为: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一定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话,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让生长更具深度。对话中发现问题,对教学的过程而言,教师也要能发现学生,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去带动相对弱的学生。这样对话就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存在着一定的导向,更利于学生品尝对话中获得的成功。发现问题,对接的是对话的深度,它让学生自然地去不同地探索,会让学生跳出问题想问题,会让对话不枯竭。
  三、在对话中商讨问题,让生长经历考验
  数学素养的生成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由渐渐感悟到深刻理解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去给学生提升的,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这个悟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对话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商讨中完成的。这个商讨的过程,没有一锤定音的角色,有的只是对话中的不断修正与提升。还以《有趣的乘法计算》为例,教师接着又列出了新的“64×11”,同样地,学生运用刚才的规律“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很快学生得出这样的结果“6104”,他们都是满脸的自豪。教师说,这样的结果对么,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错了。教师让学生在对话中去商讨归因,让他们从对话中揭露事实的真相。为了让学生能在对话中找到方向,教师又列举了类似的题目,比如“59×11”、“67×11”等。学生在小组中说开了:有说,结果出现了问题,一定是这样的结果有一定的条件;有说,在“11”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是另外一个变化的乘数有一定的区域限制。学生继续商讨,他们自己的变化:有说,是不是存在奇数、偶数的区别,很快他们就否定了;有说是不是存在大小的问题,他们就一起计算着。明显地,他们在对话中发现,教师后来列的两个式子的乘数,它们的和大于或者等于10。有学生说,原来的规律要做一个调整。起初他们是在竖式计算中发现规律的。它们商讨这次也要回到原先的路径去发现。对着这个式子,“67×11”的竖式,学生间出现这样的对话: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再对着竖式,学生发现: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明显地,商讨就是学生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之后,采取的一种学习态度。商讨是一次平等的交流,每个人的意见都可得到充分地尊重。商讨的关注点在于对话的参与度,而不在于对话的最终效果。从学生生长的角度看,能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能让每句话都得到回应,就是有效的。可见,学生能力的生长跟自然界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经历一定的磨砺。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设对话,让磨砺成为财富。商讨问题对接的是学生说话的宽度,能让多元的声音汇集成共同的智慧,能让能力在兜兜转转中实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数学而言,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加深彼此的印象,进而能让课堂生长情谊。师生之间的对话能融洽课堂的气氛,能让教师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学习体。小组之间的对话,能让学生在彰显自己特点的同时,也会发现彼此的不足。可见对话促成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生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对话,运用对话。
  【参考文献】
  [1]周莉.对话教学与小学数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68- 69
  [2]刘加泉.小学数学课堂对话话题的捕捉[J].亚太教育,2019(12):27
  (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学,江苏南通22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0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