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开发的区域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顾晓东

  【摘 要】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转变课程开发理念,注重在多元中求适切,丰富课程开发路径;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在全面中求特色,形成“两级三类”全覆盖拓展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管理机制,注重在规范中求自主,提高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综合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6-0049-03
  【作者简介】顾晓东,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72)副主任,高级教师。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有滨湖特色的综合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样态之间努力建立实质性连接,丰富青少年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拓展实践的路径和方式选择,把文化知识学习、关键能力培养和学生健全身心、必备品格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阔的课程天地中拓展综合素质。
   一、多元中求适切,转变课程开发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区域及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建设权。为了给青少年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机会,滨湖区教育局积极转变课程开发理念,打破原本单一、封闭的课程开发思路的束缚,向大自然、向全社会充分开放,内联外引,让多种课程开发和建设资源加入区域青少年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丰富课程开发路径,为学生提供多元且适切的实践课程。
   多元适切的课程开发策略体现为资源共享、多方共建。一方面,滨湖区突破地域限制,拓展课程资源范围阈值,让区内外众多有利于学生从事拓展实践的资源都加盟滨湖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这些资源充实拓展教育课程的人员,有学校教师,有校外非教育专业人士,也有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家长,体现了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多元适切的课程开发策略还体现为适应需要、可供选择。在课程开发中,滨湖区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关注学生品格涵养、身心健康、终身学习、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内容,满足其特长发展的需要。
   二、全面中求特色,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在课程开发和建构过程中,滨湖区努力超越以往“课程即科目”“课程即教学内容”的狭隘课程观念,确立系统的、实践的、开放的、生成的课程意识,努力引导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和完善综合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在全面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特色,逐步完善区本拓展教育课程体系。整个拓展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序列化构建:首先是纵向维度,具体构建小学、中学各个阶段的拓展教育课程,并且使这些拓展课程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形成序列;其次是横向维度,使各种系列的拓展教育活动,形成相互联系、整体促进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板块。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滨湖区形成了样态多元、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课程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课程区(校)本化拓展和区(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的目标,形成“两级三类”全覆盖拓展课程体系,即分为区级课程和校级课程两大块内容,形成学科延伸、综合实践和“211特长”三大拓展类型。
   一是学科延伸类课程。此类课程主要依托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拓展教育,是在学科课程教材基础上的知识拓展延伸类课程项目,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总体上形成“三段九级”研学旅行课程。这类课程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将学习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有机整合起来,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体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考察、探究、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完成学习内容,达成课程目标。课题组提出了研学旅行的两大主题,即“跟着课文做研学”“走出校园读家乡”,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知行合一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求课堂所学书本知识的内化理解与实践应用。
   这种研学活动不是旅游活动,而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再现、拓展,把学生学习的空间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从规定的教学时间拓展到假期,忠实地践行了古人所倡导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识拓展类课程学习的空间、时间、方式都与班级授课制截然不同,学与游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实践体验类课程。滨湖区教育局依托区域内的社会资源,投入大量资金,与之共同开发建设区域青少年实践基地,如江南大学实践基地、民防科普拓展教育行动实践基地、马山生态环境拓展教育活动基地、花卉园实践基地、炮九师实践基地等。滨湖区据此开发了快乐农事版块、革命传统教育版块、太湖环保版块、生命教育版块、国防教育版块、拓展训练版块六大版块的拓展实践体验课程。这些课程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形成互补,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滨湖区青少年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接受不同的拓展训练,在系统完整的素质拓展教育中逐步形成自立、自强、团结、互助的良好人格品质,培养了面对未来挑战所必备的关键能力。
   三是“211”特长类课程。为进一步推动各校综合素质拓展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滨湖区教育局还专门出台了《滨湖区中小学实施学校体育、艺术、科技教育“211”项目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加强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211”特长类拓展课程,要求全区中小学生每人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具备1项艺术特长和1项科技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类科技、体艺拓展类课程以社团为课程载体,各校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加强拓展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各校从整体上对学校课程作出科学顶层设计,认真编制学校课程规划,并针对每一门拓展教育校本课程设计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确保兴趣特长类拓展课程得以高质量开展。例如,“西园印社”“陶悦笛韵”“峰影画信”“悦动足球”“舌尖上的生物”“比特实验室”“物联网创新设计”等拓展课程就很有特点和影响力,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拓展了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
   三、规范中求自主,优化课程管理机制
   滨湖区基于区本及更广阔的范围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各类拓展实践课程。众多区本、校本课程需要区域层面进行全面、科学管理,以充分发挥课程施行的实效性。滨湖区立足课程规范建设,并力求体现学校自主创新,努力优化课程管理机制。
   落实区校两级双向管理。为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适切性,我们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区教育局提出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报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备案,然后按照要求落实每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和实施工作。区教育局还给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各类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不必拘于区域统一规定课程和研学线路,可以结合学校自己的教育改革发展项目推进实际情况和需求,自行开发更有特色的课程项目。如我区雪浪中心小学自主开发了“尚贤河生态研学基地”,研发“四季耕读”课程,为学生打造出一片综合素质拓展的新天地。区教育局將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实施情况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内容,保证了研究可持续推进。
   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管理。首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管理原则,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与开发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与经验,合理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其次,正确处理好几类拓展课程之间以及拓展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比例适当,发挥不同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价值。另外,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校本拓展课程,有权对学校拓展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对于课程实施效能的评价上,倡导学生自我的实践体验、反思,通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记录、整理实践活动所得,在自我反思中自我体验,聆听成长、拔节的声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2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