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教育论文  > 
  • “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如何建立健全材料学科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制

“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如何建立健全材料学科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艳 张树青

  [摘 要] 探索研究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驱动下,如何建立健全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机制,以及如何高效培养既具有创新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材料专业工程硕士,为材料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过程管理;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 2018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生项目“研究生分类培养评价机制研究”(2018GL019)
  [作者简介] 丁 艳(1982—),女,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工程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管理相关工作;张树青 (1968—),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037-02    [收稿日期] 2020-02-13
   一、引言
  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制定发布了《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2017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包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共遴选认定一流建设学科465个。我校“双一流”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给各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探索研究在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如何建立健全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机制,以及如何高效培养既具有创新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材料专业工程硕士,为材料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保障。
  二、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校材料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材料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点,分别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型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本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逐年上升,如何根据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定位以及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宗旨,制定适合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及评价体系,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必要、迫切。
  在学校的指导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学院为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建立了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机制。但由于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专业硕士仍是多数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而在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首先,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趋同,不能突显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型特点;其次,大部分研究生导师同时指导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这就导致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趋同。②專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专业实践环节的制度保障有待完善;导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本身也缺乏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③目前本学科推行的“双导师制”尚未得到具体落实,同时企业导师缺乏明确的职责和任务,不能真正履行导师的职责,企业导师趋于形式化。④专业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科学化的完成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的理论知识培养。
  三、优化健全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机制
  1.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材料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结合材料学科特色,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一体化教学体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的相互融合;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及必修环节等,同时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增设案例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的比例。
  2.完善校企教师队伍建设[2]。目前本学科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了“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政策。首先,需进一步优化企业导师队伍建设。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但是在专业理论环节比较薄弱,师德、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需要强化校外导师队伍的“教师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学校内师资队伍的“工程化”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导师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学校的青年教师几乎全是来自国内外高校的高学历人才,优势是学历完整,短板是没有进入过企业,缺少“工程化”的教学手段。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实践,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采取邀请企业导师讲座、企业互访、联合授课、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积累学校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
  3.推动材料学科实践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本学科拥有“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应用开发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业技术工程中心”等校内实践平台。同时,实践基地是实现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本学科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签订长期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将学校所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双赢。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行业内国内外顶尖企业,包括德国的科思创公司,国内的宝武集团、上海大众、上海城建物资等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合作的研究生实践平台。学院逐步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对实践基地进行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手段及时在系统中发布所有实践基地及科研项目信息,让学生和企业实现专业实践双向选择。   4.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培养,重点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得“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导师及研究生团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开展深度调研。针对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找准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人员培训。在学校或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组织开展科技交流和会议讲座,保证校企双方始终处于科研与实践的长期互动、相互学习、相互提供发展机遇和平台,最终实现通过学校教育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通过企业研发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校企协同培养方式[4,5]。一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课程体系。针对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教材内容,以及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老师开设衔接研究生学校理论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的课程体系。二是去企业实习交流。每年安排学生去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培训,同时以校企合作为模式,以基地为纽带,以“校企联盟”双方各自提供的场地、仪器设备、经费和人员为物质载体,成立专业产学合作中心,构建一体化的平台,加大在专业及专业领域的社会培训、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
  5.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应逐步完善材料学科各方面资源的配置,以提高培养过程的质量[6]。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模块化,并落实责任到人,以提高过程管理效率,同时包括课程考核,论文选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工作等培养模块设置淘汰率,以逐步加强过程管理质量。通过学校、学院两级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导师组成的保障机制,完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最终形成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闭环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3.
  [2]韩东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探[J].文教资料,2018(24):114-116.
  [3]刘國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19-22.
  [4]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Z].解读概览,2018(5).
  [5]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18-21.
  [6]吴富旺,李国强,汪跃华,等.食品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广东化工,2019(16):230-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5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