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语用”训练点,提升“语用”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明位

  语文教学应该聚焦“语用”,这是语文工作者的共识。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如果有具体的语言情境,学习欲望和学习灵感就容易被激发,那么学习语言就不再是负担,而是内心表达的需求。因此,教学每一节课之前,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了解学情,准确把握文中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高效的“语用”课堂。那么,该如何从文本中找到恰当的“语用”训练点呢?在教学中怎样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借助插图,进行表达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的设计都非常巧妙,学生往往借助插图的画面就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时,图文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捕捉文本信息,学习并运用插图还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借助插图所获得的信息,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
  如教学《树和喜鹊》时,教师先出示教材中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比较简单:“图中有‘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教师让学生借助插图,把这三个词组说成一句完整句。学生说:“图中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接着,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比较所说的与课文的异同点。学生发现少了三个“只”字,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了,文中加上“只”字,突出了树、鸟窝和喜鹊数量的少。最后,教师让学生用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又顺势而导:“这样的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表达?”有的学生说“单调”,有的学生说“孤单”,等等。“孤单”是课文的新词,为了加深对“孤单”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孤单”一词说说生活中的事。学生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早上,上学的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同学做伴,我觉得很孤单。”一个学生说:“昨天晚上,爸妈不在家,只有我孤单的一个人在写作业,有点怕。”另一个学生说:“放学后,教室里没有了同学们,课桌椅也会觉得很孤单。”这样,从图到文,图文结合,既让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举两得。
  二、创设问题,拓宽表达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从学习提问题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转变,带着疑问自读自悟;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大胆想象,与同学、作者、文本进行多种层次的交流对话,解决疑难并自然生成情感共鳴。
  如《四个太阳》第一自然段中写道:“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质疑,其中一个学生就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什么画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呢?”接着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并出示了一幅描绘炎热夏天的插图。在学生感知了画面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蝉儿热得 ?摇?摇,树叶热得 ?摇?摇?摇,小狗热得 ?摇?摇?摇。”乘机问学生:“这样的天气,你最想干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要“凉风、空调、游泳、找阴凉的地方”。教师于是抛出刚才的问题:“现在明白为什么要画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了吗?”学生争着表达内心的想法:“绿绿的太阳能给人带来凉爽”“绿色能给炎热的夏天带来清凉的感觉”等。有了前面层层的铺垫,学生的感受自然而深刻,语言表达信手拈来。有问题的课堂,学习就有了方向,学生由课文到课外,联系了生活,引发了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三、紧扣标点,领悟表达奥秘
  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也是品味语言的重要内容。标点符号作为文章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仅有表达断句、停顿、语气等固有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常常还有表达不同意思和情感的功能,因此,要引导学生真实感受标点符号的温度。
  如《画杨桃》这课中,当“我”交上画后,文中的老师和同学之间发生了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这幅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第二次对话:“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话上,找找这两次对话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从内容上看,两次对话的内容几乎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主要区别在于使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不同,隐含着怎样的语言秘密呢?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对话中的感叹号,表明文中几个同学的回答是果断坚定的,他们认为“我”画的杨桃是错的,是对“我”的嘲笑和不屑。第二次老师让同学从“我”的座位看杨桃后,他们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讥讽、得意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于是他们的回答少了一分底气,显得吞吞吐吐。体会了文中同学态度变化的原因后,教师又让学生读出对比,在朗读中深化感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结合上下文进行体会理解,就能很好地感受标点符号所隐含的不同信息和不一样的感情。可见,用好标点符号能起到“出神入化”的表达效果。
  四、搭建平台,体验表达乐趣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文本的特点,创设故事会、动作秀、课本剧等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的提高。
  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学生对这样的体裁很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乐趣,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一个朗读较好的女生读课文,五个学生表演豌豆的角色,还有一个学生演生病的小女孩的角色。表演开始了,学生静静地观看表演。随着课文的朗读,第一粒“豌豆”从讲台桌飞快跑回自己的位置。第二粒“豌豆”边跑回自己的位置边大声喊道:“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与我的身份相称。”接下来的两粒“豌豆”也边说边演,还蹲下身来比划着滚的动作。最后一粒“豌豆”出场了,他边小跑边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然后蹲到讲台前的一个角落里。紧接着,生病的小女孩说:“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蹲在角落的“豌豆苗”做出两手往上托的姿势,还向同学们眨眨眼。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豌豆苗”不断往上生长,表演的那个同学慢慢站起来,小女孩或坐或望或注视,两个人配合得非常默契……表演完后,教师顺势抛出课后思考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通过观看几位同学的表演,学生对故事情节了如指掌,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已不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文本语言的实践与再创生,他们体验到了表达的乐趣。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了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总之,学生语言的发展是语文教学所承载的核心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努力使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运用中习得语言和发展语言。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0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