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学旅行课程与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可

   摘 要:文章以龙州县某乡镇小学“去远方”梦想课程的四节课堂视频为基础,对研学旅行课程与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研究。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填补乡村学生文化基础短板,培育乡村学生创新思辨精神,培养乡村学生乐学善学意识,助推乡村学生适应信息交互时代,培养乡村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乡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视频视角;教师语言;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4-0044-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实践创新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兼具“研学”与“旅行”的双重特点。在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区,很多乡村学生都心怀“看世界”的希望与梦想,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极为重要。笔者是团中央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19年3月起每周三赴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某乡镇小学梦想中心进行“去远方”梦想课程实践与研究。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去远方”研学旅行梦想课程依托“设计一份以小组为单位出行的七天旅行计划方案”的项目学习任务,通过“旅行的意义”“旅行目的地”“旅行计划”“旅行预演”“方案分享”等模块,让学生了解制定旅行方案所要掌握的信息查阅、筛选和整合的方法,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本文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某乡镇小学“去远方”梦想课程的四节课堂视频为基础,对研学旅行课程与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2019年3月起参与“去远方”研学旅行梦想课程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某乡镇小学六年级(1)班的23名学生。其中11名男生,12名女生。
   2.研究方法
   在课堂实录研究方面,国内大多数采用录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录像研究的一般过程是:选取研究对象——转录——编码——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两位编码员针对四节课堂视频进行分析,并对教师语言进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编码,检验一致性系数之后,得出编码结果(表略)。
   三、研究结果
   研学旅行课程主要以小组项目式协作模式实施,课程包含五个模块内容。第一模块“旅行的意义”(2课时)教学任务是学习课程綱要,十分钟的小组任务是分享曾经去远方的经历,以及课程纲要兴趣点讨论。第二模块“旅行目的地”(2课时)教学任务是确定旅行目的地,十分钟的小组任务是小组理想目的地讨论及分享。其他“旅行计划”“旅行预演”“方案分享”等模块,也有各自的教学任务。下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阐释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效应。
   1.填补乡村学生文化基础短板
   研学旅行课程涉及的人文底蕴教育效应体现在学生对市情、省情以及国情的了解,以及对研学旅行课程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学习上。“城市接龙”和“你划我猜”游戏环节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规则要求的答案,说明部分学生容易将省名、国家名与城市名混淆,教师则进行纠正。研学旅行课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查阅城市相关资料,确定自己小组感兴趣的目的地城市,继续探索目的地城市的相关研学信息,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获取相应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填补因地域信息查阅不便造成的文化短板。
   2.培育乡村学生创新思辨精神
   研学旅行课程中的科学精神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大胆发言以及创新性思考的表扬和激励上。在第二节课中,教师提问“去远方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之后,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没有发言,教师则进行鼓励:“没关系,我们这节课畅所欲言,没有对错。”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摆在学生面前的只是“一个个问题”,学生需要尝试调动各种可能的资源进行回答。偏远地区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多,小组展示代表少有人愿意担任。但到课程末期,学生们有了自主展示的欲望,可见研学旅行课程培养了乡村学生创新思辨精神。
   3.培养乡村学生乐学善学意识
   “学会学习”核心素养体现的教育效应尤为突出。在思维拓展方面,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过于简单时,教师则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看如何回答更完美。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建议认为,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决策过程比选择本身的结果更重要。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分享有差异性的观点,且要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说出详细的理由,培养乡村学生乐学善学意识,提高学生思考抉择、逻辑梳理和观点阐述能力。
   4.助推乡村学生适应信息交互时代
   在信息的获取、评估、鉴别、使用方面,第三小组表现尤为突出,这一组在第三节课的“你划我猜”环节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形容城市名。待所有小组结束游戏之后,教师请第三小组进行游戏示范。教师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开放性交流,分享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让学生彼此学习,逐渐学会理性、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学会自我反思,营造了互相尊重的班级学习氛围。“学会学习”核心素养中的细化指标“信息意识”要求学生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了解互联网信息查阅方法。
   5.培养乡村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研学旅行课程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的培养。“责任担当”核心素养体现的教育效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具有规则意识。在第四节课中,学生模拟小记者进行采访之前,教师提出建议:“你们组的同学可以给他想想办法,看怎么提问比较好。”刚开始,学生比较害羞、胆怯,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分享的过程比较艰难,出现小组成员相互推诿的状况;在后期,学生们主动要求分享,其中的进步和成长历历在目。
   6.提高乡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涉及的实践创新教育效应体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面对问题自觉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及适应挑战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上。在第三节课中,有的小组制定出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案时,教师进行表扬:“这个组原先想去北京,被重庆的美食说服了,达成共识。”研学旅行课程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四节课中的模拟小记者采访助教老师环节,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结语
   对乡村学生而言,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是连接自身与外界的有效介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填补乡村学生文化基础短板,培育乡村学生创新思辨精神,培养乡村学生乐学善学意识,助推乡村学生适应信息交互时代,培养乡村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乡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本信息与“互联网+”互动,课堂形态呈现自由化、自主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和引导特别重要,需充满耐心。相对而言乡村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短板、小组任务反馈效果欠佳都是研学旅行课程前期易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师加以妥善解决。研学旅行课程为乡村学生突破地域环境限制提供了可能,能够助力乡村学生打开心灵的阈限,拥抱远方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汤碧枝.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2]张慧敏,程琳.行走的课堂:研学旅行的现实困境与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观察,2019(42).
  [3]吴静涛.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问题的成因及纾解[J].教学与管理,2019(24).
  [4]许芳杰.中小学研学旅行: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
  [5]申红燕.研学旅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
  [6]陶轶敏.研学旅行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孕育[J].教学与管理,2017(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