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芳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一般方法:从教学内容的建构与解读角度细读文本,以准确把握教材定位;关注文本创作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作者自身经历与创作情境,从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赏析细节描写、剖析文章结构,重视对文本写作特色的关注;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推敲,对修辞手法的解析,对语言风格的体悟,细致品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文本细读
  
  当前,阅读教学模糊、低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困扰,其主要原因是多年来的阅读教学研究大多研究教学方法,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文本。如何进行文本阅读?我进行了探讨。
  一、把握教材定位
  我国的语文教材源远流长,而且从来都是众人注目的大事件。国外的许多语文教材在“教学化”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一些教材甚至做到了“使教师无需备课”。当然,无论多么教学化的教材,教材内容都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建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
  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可根据教材文本的不同功能而展开,这是特级教师林乐珍在近期《语文教学通讯》期刊上发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一文中关于二次开发的其中一个视角。的确,教学内容的构建并非为所欲为,而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文制宜”。以情感体验类的课文为例,阅读此类文章的过程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的,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情感体验由浅入深可以分为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四个层次,此类文本的教学就可以以批文入情、破文动情、移文悟情、写话抒情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建构更少不了对文本素材的适度补充。纯粹源自文本的“教学内容”,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时候未必是充足的,适时适量地补充课外资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引入课堂服务于教学的课外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其适度、适量、适时,有的文本可以援引与文本相关的人或事,有的可援引相似或对比写法的资料,有的可补充与文本相联系的评论,等等,总之,增加课外资料必须遵循根据文本的现实需要并最终有助于文本教学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都很多,如何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拣金、蚌中取珠一样。过去,我们用“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是很突出的”解释教师们做出的各有道理的阅读取向,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程已走上了语文教师的“我认为”、“我喜欢”甚至“我就这样”的歧路。这使我们的概念产生了动摇: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文本内涵,指的是文章呈现的种种喜怒哀乐,蕴含的某种情怀,某种信念,某种精神。深入文本内容,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随着文字跌宕起伏的灵魂,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化情感并受到审美熏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研读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作者经历、创作情境等。
  三、关注写作特色
  一篇文章总有着区别于其他文章的特色的文字组织结构,细读文本,正要透过对这些独一无二的部分的审视,从细节上,更从整体上,挖掘作者作品中与众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赏析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章中关于细小环节或情节进行的描写,有的看似闲笔或赘笔,实际上往往体现着作者的精雕细琢。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深入作品就必须研读细节,感受作品深层次蕴含的魅力。
  2.剖析文章结构
  按一般的说法,“章”是由许多句子按一定意思组成层次,再用一定的方法将层次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完整思想的段落。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更要强调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即使是对“局部”的深入、细化,也要注意从“整体”出发,再回到“整体”上来。这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文本解读,对传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只言片语的雕琢而忽略整体,是一种重要的、颇有深度的改革。
  四、品味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指的是作品中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是文本细读关注的最为细致的部分。包括如下方面。
  1.推敲重点字词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关键字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以关键字词作为切入口揣摩理解,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有利于准确全面地掌握文本内容。
  2.把握解析修辞手法
  修辞学直到大学才被正式列为一门课程,中学虽然学一些修辞,但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就更不大了。但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修辞现象多如牛毛,所有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几乎都出现过。既然如此,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就必然留步于文本的这一语言特色。
  3.体悟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格调,它往往受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影响,就如雄奇飘逸的是李白,沉郁顿挫的是杜甫,我们总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家特有的一股气息。
  读文本,应该从文本的细微之处找寻作者的那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一贯的格调,并由此入手,深化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读出更为丰厚的意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