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虹阁 杨洁

  一、帮助学生消除“作”文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表现生活。
  农村学生怕写作文,关键就怕在一个“作”字上面。作文课上,通常由老师根据单元训练要求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强制学生写文章。这样的“作”文课,本来就已经扼杀了学生的灵感,加之农村学生知识面、生活接触面相对狭窄,总以为自己比不上城镇学生的见多识广,在这种厌恶和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学生们视作文为苦役,兴趣和激情更无从谈起。比如写景作文,农村学生没有出去旅游过,没有到过大城市,名胜古迹,可以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田野,家乡的小河,桥头的狮子,我家的果园、菜园……要破除他们作文“难写”观念,让他们知道:作文就是写在纸上的生活,写在纸上的人和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用文字恰当地表述出来就是作文。要引导学生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自己的理想追求,写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做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一位哲人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写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常带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观察农村的优美风景,家乡的巨变,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不仅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使他们作文时不再感到言之无物了。
  一位学生在写一篇题为《春》的作文时,这样写道:“叔叔开着手扶犁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撒化肥,田野里新翻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小麦更加的绿意盎然,油菜花的清香直钻心房。远处,燕子在春光中穿来穿去,累了就停在电线杆上啾啾的鸣叫,马达声、吆喝声,声声让人振奋,放眼望去,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只要老师悉心指导,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的。
  三、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同学们提笔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关键是没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等用的时候,当时那种灵感早已消失殆尽。写日记是种好习惯,它可以让学生把每天所做的事或是从耳闻目睹的事情中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事记下来,及时捕捉灵感的火花,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的水平,同时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材料。
  杨沛同学的一篇《生煤炉》的日记,我非常的赏识,她首先从看了《末代皇帝――溥仪》为感触写了自己和溥仪比做事,写了自己连续两次生煤炉的失败过程。“塞、擦、吹、丢”等连续动词的连用,“几次热汗直流”把一个生煤炉而没有生着的小姑娘形象活脱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最后感想到:“溥仪过去是封建皇帝,长期不劳而获,不会生煤炉倒也难怪,可我是新时代的儿童,能像大皇帝一样不劳而获吗?……今天真累呀!可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懂得了一个摧我心灵的哲理――不劳动是不可能有收获的,”此类日记既能训练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写法又能积累不少作文素材,到应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四、倡导学生我手写我口,少些命题作文。多出自由命题作文。
  在作文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状,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题目。不能因一个故弄玄虚的题目而让学生大伤脑筋,如反映家乡变化这方面的内容,学生拟了“奶牛富了我们的村”、“穷村请来了李爱琴”、“苹果园变成了聚宝盆”、“奔驰开进我家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等一些很有特点的题目,不看内容,光看题目就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正因为解除了命题作文“对号入座”的枷锁,学生的写作内容显得十分丰富,养殖场、蔬菜大棚、婚丧喜庆等均写进了学生的作文当中,这种随心所欲的写作实践,打破了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使“苦作”变成了“乐写”。
  当然,作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上几点仅供广大同仁参考,更殷切地希望农村学生写出更多具有乡土气息的习作,成为文坛中亮丽的奇葩。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5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