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恋子情结是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耿超

  摘 要: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对造成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课本中一直沿用“五四”以来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悲剧是封建礼教,家长专制造成的,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焦母之所以能够强迫儿子驱遣刘兰芝,就是因为封建礼教赋予的家长权威。封建礼教、家长专制只是表层的原因,恋子情结才是真正导致刘兰芝婆媳不和与被驱遣回家的内在的罪魁祸首。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爱情悲剧 原因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和《木兰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壁。对造成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历来众说不一。
  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和睦,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悲剧产生的原因,课本中一直沿用“五四”以来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悲剧是封建礼教、家长专制造成的,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焦母之所以能够强迫儿子驱遣刘兰芝,就是因为封建礼教赋予的家长权威。我认为封建礼教、家长专制只是表层原因,恋子情结才是真正导致刘兰芝婆媳不和与被驱遣回家的罪魁祸首。
  就《孔雀东南飞》本身而言,并不能清楚地看出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对刘焦爱情的摧残。事实上刘兰芝在行动上并非不遵守“三从四德”、不听命于婆母,只是在性格上不愿屈从而已,兰芝温柔善良,体贴而勤劳,能忍受折磨,顾全礼节,她并没有违反封建礼较的行为,而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女性。刘焦的婚姻本身也是符合封建礼教的,刘是明媒正娶到焦家的,小夫妻恩爱并非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封建社会的婚姻提倡“白头偕老”和“恩爱”,因此,封建礼教也不可能是悲剧的主要原因。
  既然刘焦婚姻是符合封建礼教的,兰芝又是那样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同时两家又基本上门当户对,她们的婚姻应该是封建社会中比较美满的婚姻,但他们的婚姻却以悲剧而告终。那么,焦母何以驱遣兰芝,刘焦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细读全诗后,如果注重对焦母和兰芝进行心理分析,就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焦母和兰芝的关系上,表现在焦母和兰芝的精神、性格、修养等方面不可调和的矛盾上。
  焦母之所以不能容忍兰芝是因为她的身世,纵观全诗就不难发现焦母是一位中年寡妇,因为在全诗中不仅没有出现焦父的形象和情节,相反,仲卿在与母亲诀别时倒有“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之说。又如“东家有贤女,自命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凡此种种足以证明焦母是个寡妇。刘兰芝“十七为君妇”结婚二三年,约为二十岁,焦仲卿大约应该在二十三岁左右,那么焦母的年龄应该在四十五岁左右,就是说她是一个中年寡妇,对于小姑的年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交代,但刘兰芝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说明小姑的身材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小姑的年龄在十至十二岁左右,焦母的独断专行的治家态度,也表明她独立持家已很久了。早年守寡的焦母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忍受着孤独、寂寞和压抑,焦母以劳作作为惩治儿媳的手段及对儿子捶床大怒的举止,显示出她缺乏温柔敦厚的教养。以上原因导致了焦母的性格粗暴、急躁和专横。这样的女性处在婆母兼家长的地位,排斥儿媳是必然的。
  长期守寡的焦母必然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到儿子焦仲卿的身上,焦仲卿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和依赖,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把仲卿看成是她后半生的唯一寄托,而焦仲卿身为小吏,在官府中却无多大能力,自以为“儿已薄禄相”;在家庭中也懦弱,无抗争能力,但在感情上却缠绵执著,其实这都是焦母对儿子溺爱的结果。正是因为仲卿是她用青春和全部的爱抚养大的,所以她对独子的爱怜是浓厚的偏执的,这种爱有极端的自私性。儿子是她一个人的,不允许他人占有,即便是理性上允许,在焦母的感情上也是不能容忍的。可是在自然规律面前,出于家长的责任感,也出于母爱,她必须为儿子挑选一个完美无缺的配偶,从而使儿子得到幸福。正是这位完美的儿媳夺走了她的儿子,焦仲卿在母亲看来仿佛已不是自己的儿子了,仅仅是一个陌生女子的丈夫。刘兰芝也不再是自己的儿媳,而是和自己争夺儿子的对手。兰芝的美丽温柔、贤惠和年轻都是征服丈夫的雄厚资本,因而都值得憎恨,兰芝的征服力越强,儿子离自己越远,兰芝就越值得憎恨。所谓“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首先就是指兰芝对仲卿的征服和吸引。因为,她牺牲自己的青春,饱尝生活的辛酸甚至是羞辱所铸成的爱,轻而易举地被兰芝俘虏过去,留给她的只是一片空前的凄凉。如果说失去丈夫后的孤独寂寞尚能忍受的话,而现在她已无法克制再失去儿子的激愤了,因为她已无所寄托,她认为自己将会一无所有。作为中年寡妇,儿媳的幸福只会衬托出自己的不幸与悲哀,小夫妻的恩爱更显示出自己的孤独。因而她心底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使焦母“吾已久怀愤”一个“久”字表明自从兰芝嫁到焦家,焦母在心理上就开始排斥兰芝。因此,要想恢复往日的心理平衡,只有赶走兰芝。我认为,这才是兰芝被驱遣的真正原因。
  以上从焦母作为寡妇的心理出发分析了刘焦悲剧产生的原因。导致刘兰芝毫无责任的结论,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诚然,刘兰芝勤劳、善良,对丈夫温柔体贴,对小姑和蔼可亲,可以说是一位品貌双全的出色女子,这只是兰芝的性格的一面,她性格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她勤劳但不愿让人随意驱使,温柔但不百依百顺。虽然她的行为并没有超出封建礼教的规范,但她的精神却很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封建的立场上,焦母说她“举止自专由”是有一定道理的。
  兰芝有胆有识,她嫁到焦家后,用她的美貌和温柔在感情上紧紧抓住了仲卿,使其难舍难分。就在被遣途中她和仲卿仍信誓旦旦表示,“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至死方休。兰芝洞察到婆婆不能容忍她,便主动提出“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接受驱遣去承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女人最悲惨的命运,兰芝这样做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兰芝清楚地知道,仲卿是焦母溺爱的独子,仲卿的痛苦就是焦母的痛苦。她和仲卿是黄泉共为友的生死伴侣,在感情上执著缠绵的仲卿是决然离不开她的。她主动提出被遣是对仲卿的极大的打击,也必然是对焦母的精神惩罚,于是返回焦家的希望是可以实现的。仲卿说:“誓不相隔卿!”她立刻回答:“不久望君来。”如果她最后一击获得成功,重新被接到焦家,则必然是焦家之主,焦母只得退位,可她拿青春赌明天的主动出击之举失败了,终于酿成了自己纵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悲剧下场。
  另外,兰芝刚强的性格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她离开焦家告别时,我们没有看到她哭哭啼啼的场面,见到的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女子形象:“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在兰芝为兄长所迫准备和太守家的婚事时,仲卿到来,说出兰芝离开焦家时两人的誓言并以言语相激“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几句话釜底抽薪无异于在兰芝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以兰芝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兰芝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她不允许自己所深爱的仲卿对自己产生任何怀疑,自己一直为之坚持的爱情一旦受到伤害,她就只有用死来证明对爱情的执著。到这时,所有的委屈、压抑顿时化作了掷地有声铿锵的誓言:“何意出此言!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焦氏家庭内部的婆媳关系差,表现在焦母与兰芝不可调和的心理、性格冲突上。仅把刘焦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不够的。焦母和兰芝的性格冲突和兰芝自身刚强个性是对悲剧原因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2]礼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40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