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到其他地区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监护失位导致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情况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者自我监护。
  1.2 亲情匮乏导致的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经常和自己的亲戚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隔代的教育是残缺的,大多数的亲戚往往只能对他们在生活上进行关心和爱护,而忽略对思想上的引导与约束,使得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进行“挥霍”,性格放纵,不思进取、经常违规违纪。父母在物质上给予的补偿更加的滋生了这种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生活上的问题。
  1.3 家庭教育不完整导致的留守儿童心里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逐渐产生了消极的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2.1 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因素。 从宏观上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留守儿童的现象是我国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说产生的一个衍生物。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绝对数量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难以改变和城乡壁垒的客观存在,农村孩子进城之后, 城市只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所,他们在户籍、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市的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原因只能让更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留在原来的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已经埋下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心理,在加上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以及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2.2 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历来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长也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3 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给予留守儿童教育与引导的不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正因为如此他们就需要所在的学校给予更多的心理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班级集体的温暖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弥补母爱和父爱缺失对其心理健康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学校、社区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重视,在教育理念、经费、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极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缺少家庭的关心和教师的特殊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 在政策体制方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可能来城市里享受相应的资源和服务。
  3.2 在教育方面,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机制,改变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学校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地作用,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
  3.3 在帮扶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参与。政府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召开相关交流会总结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对于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各级的工商、文化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避免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接触,保证孩子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变“留守”为“非留守”,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669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