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典诵读与语文素养的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丽芳

   我觉得掌握诵读的要领和技巧对于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是提高自行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必要硬件。同时对于平时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身传教,潜移默化给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眼下,全国各地正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经典诵读”与语文素养的培育应注意的地方。
   一.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体条件准备稿件
   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朗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赛诗会”等活动,评选出“最佳演讲”和“朗诵之星”等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并发现和挖掘了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熟悉的诗文作品。教师之前可适当指导建议,如材料稿件长短应以3―5分钟为宜。原因是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要想完整地表达它的意境,感情,思想等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太短,朗读者自身的感情都来不及表达,意犹未尽之时已经结束,而对于听众来说,也只是浅尝到辄止,来不及品味;相反,如时间太长,激情难以保持,对于观众来说也会审美疲劳,产生反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都是渐渐增强,对作品能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音色相对成熟,所以应选择一些能体现主旋律,比较昂扬大气,句式有长有短,情感起伏较大的作品。就男女生性别来说,应根据学生各自声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本。男生音质雄浑低沉,适合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女生音质尖细清脆,适合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舒婷的《致橡树》。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如害羞内向的同学对于表演激情的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满江红》在情感把握上就不容易抓住文本神韵。
   二.挖掘学生潜质――围绕“内三外四”具体指导
   一旦稿件定了下来,接下来围绕朗诵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指导。主要包括“内三外四”。“内三”主要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外四”侧重于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在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他们综合感知,进行情景再现,可以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角度进行细化指导,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文本,让学生熟悉作品,查阅艾青的资料,诗人的经历以及写诗的背景,明确:当时28岁的诗人在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借一只小鸟对土地的眷恋,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深情。确定诗歌朗诵的感情基调:深沉的爱。接下来,具体细化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感知到全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和黎明---”第二层从“然后我死了”开始到最后,划分的标准是由生到死。进一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停连,重音,节奏等。如“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指导学生模拟嘶哑的音乐,缓慢低沉的语调;接下来三个以“这”开头的句子应快速连读;最后一句“因为”开头二字要包含感情,一字一顿读。总之,整首诗要让学生明确的基调是:深深的爱――这一大方向不变。
   三.调动学生感情――选择合适音乐,锦上添花
   诵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诵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借助选定的音乐,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领会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营造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指导学生选择音乐背景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与内容相和谐,二是要注意音乐出现的时机,要么在朗诵开始出现,以营造气氛,引领朗诵者和欣赏者入情入境;要么在朗读进行当中,感情渐渐饱满趋于爆发之时音乐出现,以烘托与渲染,将朗读者与欣赏者的感情推向高潮。当然,配乐所需要的音乐一般选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中国古典乐,要避免对朗诵本身造成干扰,音乐的选择相当重要且必须慎重,应该把握好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否则不如不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朗读的工具,一旦选定了,就要保证它的音响效果。根据室内外场地的大小来调整好音量,一般低于40dB,会让部分观众无法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如果高于70dB,就会干扰朗读者本人的朗读效果。总之,对于配乐朗诵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四.配合学生表达――辅佐肢体语言,心有灵犀
   在朗诵中还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编排一些适当的动作。很多时候,得体的动作往往是内在感情有效的外显和延伸。即朗诵的形体语言。它是艺术化的生活动作,动作幅度相对于动作真实的既有夸张又有收敛,主要以描述和情感动作为主。如陆游的《钗头凤》,可设计表情性动作,抓头,攥拳,发抖以表现陆游的自责,悔恨和痛苦。如李白的《将进酒》,可设计示意性动作来表达选定性的内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表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提醒学生动作要少但要精,不要为了动作而加动作;动作要协调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动作要大方舒展有力度,不能只动小臂,要大臂带动小臂。最后要禁止学生出现习惯性的动作,如背手,插兜,袖手等动作。有时还要观看合作者的表演,做到搭配得恰到好处。
   五.根据学生条件――多次反复辅导,潜移默化
   据相关人员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刺激,强调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诵读时,之前的多次辅导十分重要。这里说的多次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强度地训练,而是一次指导后学生在自身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在相隔一些时间后(一般为二到三天)再次进行检查,再次强调或重新安排新的重点,如反复强化,学生的潜意识不断受到刺激,尤其对于一些忙于学习,考试时间紧迫参加诵读比赛的学生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安排聆听名家朗诵,教师范读,再与自身朗读的对比,通过不同方式的练读,促进朗读技术的内化,使学生的感受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他们对朗诵技巧的重视。
   说了这么多,归纳一下,笔者总共从五方面就如何指导学生精彩诵读作了粗浅的介绍。诵读是达成语文学科工具性目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上升为人文性目的的必经乃至有效桥梁。因此,笔者把这次培训的重要内容做了归纳整理成文,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希望对一线的老师们有一些帮助!
  
   曹丽芳,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