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史传体文言翻译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艳琴

  文言文名词的数量很多,如能准确识别,并从句子中梳理之后,剩下的词语就不多了。因为大部分名词不需翻译,故梳理名词,就等于排除许多障碍,阅读和翻译也就轻松多了。
  先来谈谈史传体文言文的两个特点。
  一、主人公的姓名,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省略姓,只称名或字,与之相关的同姓人物如祖、父、兄、弟、子、孙等也只称名字不带姓。
  二、史传体文言文中,名词数量庞大。
  这两个特点可以用以下事例来说明。
  例1: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范晔《张衡传》)
  这段文字叙述的主人公是张衡,开头用全称“张衡”,下文全用单名“衡”来称呼。
  本段共89个词语,就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衡、少、文、三辅、京师、太学、五经、六艺、才、世、情、俗人、永元、中、孝廉、公府、天下、日、王侯、衡、班固、《两都》、《二京赋》、大将军、邓骘、才”等33个名词,涉及到的名词类型有: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庙号、谥号等)、作品名(书籍名)、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名词的数量和种类可真不少。
  针对传记类文言文的这两点,文言文翻译可从以下三步入手:
  一、找名词
  在指定翻译的句子里梳理出名词,按照文言翻译的五字诀“留、补、换、删、调”中“留”的原则,多数名词是保留不译的。
  如此一来,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谥号、国号、朝代名、书籍名、天文、岁时、节日等名词,都可保留不译。如例1中的“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三辅、京师、太学、五经、六艺、永元、中、孝廉、公府、天下、王侯、班固、《两都》、《二京赋》、大将军、邓骘”等皆可不译,这第一步,就排除了不少文字障碍。
  文言文中名词占了很大比例,梳理出名词之后,剩下的词语就不多了,翻译这不多的词语,困难显然要小得多了。所以,梳理名词的好处是:扫除阅读障碍,降低翻译难度。
  但有些人名例外,需在翻译时做些加工。
  例2:
  (甫)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新唐书•杜甫传》)
  “先臣恕、预以来”一句是承上文而来,“恕、预”是只称名而省略姓的表述法,故而翻译时要加上姓氏“杜”。“迨审言”中的“审言”是人名,按照惯例,翻译时可保留,但杜审言系杜甫之祖父,如此直呼,不妥,翻译时须在“审言”前加上“祖父”。
  例3:
  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然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杜工部甫在蜀,醉后登严武之案,厉声问武曰:“公是严挺之儿否?”武色变,甫复曰:“仆乃杜审言儿。”武少解矣。(《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十五轻薄一)
  这段文字是《太平广记》中为杜甫做的一段传记,因传文开头有“杜甫,审言之孙”一句,而且杜甫的传记是紧随在杜审言传记之后的,如果按前后顺序阅读《太平广记》,人物关系自不会弄混。或许大家并不了解杜审言与杜甫之关系,仅凭这一篇传记所知,来翻译“仆乃杜审言儿”这一句,势必闹出笑话。所以,此句中的名词“儿”字翻译时还当做些变通,须联系上下文翻译,译为“孙子”或“后代”。
  另外,还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之”字经常作代词或助词,人名中带有“之”字时须仔细辨认,不可弄错。
  如例3中“公是严挺之儿否?”一句,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极易把“之”弄错,以为是助词“的”。有的学生可能就在两种断句之间举棋不定,一种可断作“公是严挺/之儿否?”一种可断作“公是严挺之/儿否?”但若把此句与“仆乃杜审言儿”作比较,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可初步判断“严挺之”是人名。再与上文中“严挺之乃有此儿。(乃:竟然)”作比较,则可认定“严挺之”是人名无疑。
  如上例子并不鲜见,有些人名是最常见的代词,所以很容易把人名误作代词理解,如“何”字;有些人称名词因通常多作方位名词或动词,也容易误解,如“上”(皇上)等,而有些代词又很容易与动词相混,如“若”等。
  例4: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度何等以数言上”一句中有三个人名:(韩)信、(萧)何、(皇)上,这里尤其要注意“上”的理解,不要误为“上面”、“向上面”等。“丞相何亡”一句中就很容易误把“何”当成代词“怎么”“哪里”或介词“为什么”。“若亡,何也” 一句中更是容易误把“若”(你)和“何”(为什么)误解为“如果”和“萧何”。“若所追者谁何”中,“若(你)”“谁何(谁)”两个词也是容易弄错的,尤其是“谁何”,很多专家学者都将“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何”解释为动词“呵问”,其实,“若所追者谁何”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的“谁何”都是代词,只是“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谁何”活用作动词而已。
  由此可见,辨识人名,有时也须耐心细致,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辨清。同时还需了解一些含有大量名词的古代文化常识。
  二、找关键词
  仍以例2来说: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划线句梳理出名词“审言、文章、中宗、时”之后,剩下的词语依次是:迨、以、显。迨:等到;以:凭借;显:显扬。
  可以看出,梳理出名词之后,理解句意就容易多了。
  再如例3:
  杜工部甫在蜀,醉后登严武之案,厉声问武曰:“公是严挺之儿否?”武色变,甫复曰:“仆乃杜审言儿。”武少解矣。
  两个划线句,前一句梳理出名词“公、严挺之、儿”后只剩下“是、儿、否”三个词,后一句梳理出名词后剩下“乃、儿”两个词,两个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关键词一个是“是”,一个是“乃”,都表判断,不同之处是:一个是疑问语气,一个是陈述语气。
  三、整合翻译
  翻译时,遵循文言翻译“信、达、雅”原则,兼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留、补、换、删、调”五字诀,按题干要求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就可以了。
  仍以例2为例,可译为:
  等到祖父杜审言,凭借文章出色,在中宗时显姓扬名。
  掌握了这三个步骤,尤其是第一步能够准确梳理名词,后两步就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综上所述,在做文言翻译题时,如果能够梳理出名词,找准关键词,再做整合翻译,文言翻译题就会化难为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责任编辑 刘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