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问题 活跃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彦梅

  一、问题的提出
  
  教无定法,历史学科亦然。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方法,我们教师都要大胆地试试,并且要敢于尝试,推陈出新,同中求异。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目前在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情景教学方法的内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或者学生运用教材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去创设相应历史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该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情景之中,亲身感受历史现象,从中接受相关历史冲击,获得相关历史认识,发现和解决相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辩证思维能力。开展历史情景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历史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根据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谜语、口诀、故事等场景中,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以及录音、电视、电脑等,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三、意义
  
  1.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情景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非常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实践形成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为: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心向。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过程,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最后,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解决新情景问题,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唯我主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2.“问题情景”课堂教学法的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和综合。(2)会转化――能对社会进行变换化归。(3)会反思――能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结果进行评价。
  
  五、课题的界定
  
  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以问题作为激励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问题情景教学法的要点是:首先,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是最有意义的,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其次,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一切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展开,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是为了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六、基本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这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
  2.讲授新课,这是一堂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3.讨论、分析所列问题,这是最精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整堂历史课的精华。
  4.小结,这是一堂历史课的完善阶段,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历史观念
  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结果必然是一片沉寂,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历史浩瀚无边,教科书往往选取的只是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这种取舍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以此为线索,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如果教师能抓住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创设情景的原则与要求: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学生从史实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凭空设想,使探究有史可依,具有科学性。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同时,借助于现代信息教育手段,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为探究做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第二,坚持教学主导性、民主性原则。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创设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主动转变角色,由课堂教学中的传授者,变为启发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下,积极思考、展开联想、合作研讨。为达到创设“情景――探究――感悟”的最佳课堂氛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有效方法。
  (二)讨论阐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占有一定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价值尤为重要)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重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最大限度地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进展往往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