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不再“鸡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峰

  语文承载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她就像清泉一样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就像大海一样澎湃着人们的激情,就像高山一样高耸在人们的精神之中。语文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唤醒,语文是一种个体灵魂的塑造,语文更是生命诗意的表达。
  可是,美好的、诗意的语文正在渐渐地从我们身边流逝……
  请看,在中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主课中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很多学校把语文课时进行“精简”,早读课完全变成了英语的天下,自习课千篇一律的XY和ABCD。
  语文怎么了?语文为什么这么惹人厌?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质疑、思索。先是有人指出试题命制的僵化、教条。近期又有人开始审视语文教材,指出教材编写造假、虚构故事的种种丑陋,惊呼我们的语文已经完完全全沦为虚伪的道德教化的工具。
  除了试题命制、教材编写外,我从一个普通语文人的角度发现语文评价标准的迷失也是造成语文鸡肋现象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用“迷失”这个词呢?因为我们不是没有评价标准,而是由于语文试题的主观性太强和阅卷求速度赶时赶期以及人力紧张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难执行、不执行的局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关于高考作文阅卷的文章,我感到很震惊,现摘引部分与大家商榷:
  “据专家介绍,某年他参加高考作文网上阅卷,第一天批阅的作文是700份,第二天增加到1000份,第三天再增加到1200份。在他看来,这一天1200份的批阅量应该是极限了。但这个速度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比这快的大有人在,最快的是这个批阅量的2倍还要多,达到了两千好几百份。”(摘自《语文学科网》)
  学生花费了12年的时间学习作文,最后却在阅卷老师几秒钟内进行了裁判。请问这种裁判结果的可信度有多高呢?准确信有多大呢?每年会产生多少冤假错案呢?
  我没有参加过高考阅卷,我也衷心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在我们平时的阅卷中确实存在这样的赶进度、赶效率的阅卷现象。阅卷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匆匆浏览一下开头,按照卷面的书写给一个适当的分数,而且这样的分数往往不偏不倚,写作水平高的和写作水平低的没有什么差别。据说在高考作文阅卷中也有这种现象。
  北大中文系前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如敏曾在某知名媒体上向高考作文问题“开炮”说:“高考作文普遍存在两大问题:‘趋中率’和‘文艺腔’,重点中学和远郊县学校的作文平均分相差也就1―2分……” 、“高考作文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考得再好也很难企及高分,稍作准备就可拿40分上下,再差也很难落入三四等。这种非正态分布,不能反映考试水平,对考试很不公平,这种现象在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中很少见。”
  温如敏教授一直关注高考阅卷工作,在他看来,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考作文最明显的问题是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相当程度上已失去了选拔功能。
  过高的“趋中率”使语文分数失去了真实性,使它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真实素养。
  而我们所处的整个教育环境毕竟是分数的天下,没有分数就没有了上优质大学的机会,没有分数就没有了光明的前途啊。相比之下,数理化英语的优势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这些学科的答案比较客观,人为因素较少,学生花了功夫、付出了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你说谁还会去花过多时间去学语文呢?学与不学、努力与不努力没有明显的区别啊。难怪乎,语文失宠,数理化英语独步天下了!
  作文在考卷中占分比重大,作文赶工时、赶工期的打分造成了作文分数的不上不下,既打击了部分语文素养高、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催生出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语文无可奈何的态度。假如你是老师、校长或者家长,在升学的重重压力和学生(子女)的前途选择面前,你会让你的孩子、学生花过多的精力去学语文、去练作文吗?而且练的结果是完全可能比不练的学生分数还要低。
  身为语文老师,也曾参加过无数次的语文阅卷(普通阅卷),每次面对班级的语文分数,尤其是语文水平明显较高的学生成绩却很平平时,我的内心也很愤懑。我只能安慰他们,中考高考不会这么阅卷的,你们还要继续努力啊!其实,我知道在网络迅疾的时代我的话语与掩耳盗铃何其相似啊!
  幸好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周宏教授就旗帜鲜明的提出“还是应根据高考作文实际水平来定,该多少分就多少分,毕竟高考作文的功能不仅仅是选拔,还有检验功能,还要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风向标。”上海率先提出“高考作文阅卷不求速度只讲质量”。《中国青年报》提出了“高考作文阅卷有没有必要向社会开放”的新观点。
  相信在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通过严选阅卷教师、合理安排阅卷人数、科学安排阅卷时间,我们一定会营造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氛围,让语文也让人爱、让人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