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任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春林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培养了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初中历史课任务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历史学习影响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多种多样的史实,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纵观历史,不同时代孕育出了各自时代的不同代表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是名垂青史的英雄,有的是运筹帷幄的领袖,有的是学富五车的大家,有的是发明创造的巨匠。他们的辉煌业绩、坚韧意志、好学习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无不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典型材料。展示这些典型材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除了要完成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这两大任务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既是教学中的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理论问题。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能力。如海外华人居住区为什么称“唐人街”?因为唐朝时期中国非常强大,对世界有巨大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近代,中国落后了,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海外华人也饱受欺凌。“唐人街”这种叫法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强大,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通过这些分析,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熟悉人类发展的历程。华夏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发展过程曲折复杂,充分体现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社会制度的更替、思想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兴衰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及规律,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站在一定的立场来看,人有好坏,事分好歹,但是换一个角度,好坏可能就变化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如对于战争,学生在头脑中慢慢形成一种看法:战争危害人类生命,破坏社会生产,造成财产损失,带来国家民族危亡,应该坚决反对战争。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战争也有其另外的作用,那就是促进文明融合,带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其实,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有破坏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地看问题。
  
  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态度较客观、观点较全面,能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智力。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创新型老师,变换角度看历史,引导学生挑战权威等。
  
  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他们热爱祖国,把个人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人类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地球成为一个“巨大的村庄”。在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思想。
  
  八、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角,每个人都享受着权利并承担着义务,所以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适应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除上面几点外,初中历史课还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