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昀

  现在的初中生,是从小学开始被教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而随着战争和动荡年代相距渐远,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现在的学生说到“爱国”,只是会泛泛地表达要热爱祖国,而具体什么是爱国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便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更好地绽放。
  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等中国传统优良品质对现在衣食无忧的中学生已经没有多大说服力,爱国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与现实大相径庭。爱国主义提倡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作用下,人们崇尚金钱,追求名利。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却能办到”,人们讲求“实惠”,要求付出与获取成正比,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个体在情景中的行为选择是以能否获取金钱来衡量, 凡是不能获取金钱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都是个体所极力回避的行为,所谓“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盛行。这样的观念也势必影响到当今的初中学生。同时,初中政治课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处于不断成长状态的群体,他们和小学生、高中生有着明显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生生理上处于成长期,开始关注自己,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世界观还没有成型,心理的活动处于变动时期,心中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但又不接受传统的生活模式;有一定但不成熟的知识结构,渴望通过指导来强化自己的知识,但又十分厌恶枯燥的说教;非常希望能向大家展示自我,可心理又反感别人太过接近;比较有个性,希望自己独特、与众不同,但又很容易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不能形成对政治问题的正确分析,容易被不良的环境和意识所熏染。
  针对上面所述的社会环境和初中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 笔者在如何将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达到应有效果提出几点对策:
  第一,继续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各种灵活方式授课。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来,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逐步被互动式教育方式所取代。特别是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青年教师开始走上讲台并成为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后,教师们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时代所受到的“填鸭式”教育,因此不再简单地讲述课本、摘录板书、强迫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而是开始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讲授课程,授课方式也力求灵活多样。爱国主义情感应更多地从重现历史事件中增强,故政治课堂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些历史图片、短片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力图唤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就典型的爱国主义事件或人物安排小型讨论或者辩论,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学到课堂上应该学到的知识, 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阅图书或者向祖辈、父辈询问爱国人物的事迹,然后在政治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述,教师变讲为听、评,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往往限定问题的答案, 告诉学生必须用某种方式思考、 必须用某种方式才是爱国,其实不然。政治课上也应允许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毕竟他们还处于追求个性的年龄,应该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只要观点是爱国的、正确的、符合逻辑的,就应该予以肯定。因为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教师的权威,那么就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怀造成了限制,也会使学生丧失对课堂的兴趣。思想政治课堂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上的人和事,战争年代的英雄固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和平年代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也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结合当前发生的社会问题和出现的新闻人物,引导学生从政治理论角度予以分析,要启发学生关心时事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使他们认识到政治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而应用于实践。
  第三,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张弱化教师的作用,但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却羞于表达,他们对爱国主义有着错误的理解,甚至感觉“爱国”是一个与现实学习无关的口号。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给予积极引导,又要不断探索加强爱国主义荣誉观教育的新途径,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行为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和礼仪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感到爱国并不遥远,并在系统化讲解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课程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与课堂案例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要亲近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学生,加强自己的亲和力,让学生喜欢自己,进而喜欢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抽象的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上出精彩的思想政治课程。
  第四,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无疑是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笔者认为,要进行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将教育搬出校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辅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集大课堂的力量,共同激发、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以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统一的模式,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充分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家庭访谈、开家长会的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良好沟通交流机制;政史不分家,要将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历史,要充分利用全国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老战士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培养爱国情操……这些都是对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细化,是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切实实现由爱国到报效祖国情怀的转变。
  综上,要针对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们深刻了解中国历史及中国国情,清醒地看待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政治课堂中绽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