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习作中“样例”绽放光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笔者以初中语文教材叙事类习作为例,对“样例学习”在习作课堂的应用与创新作了研究,通过“样例的开发”、“样例的应用”等策略的构建实施,充分发挥“样例”的价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  叙事类习作  开发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92-01
  一、“样例学习”应用于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1.指导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教师贪多求全的心理往往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基本不考虑年段特点,也不能较好地结合单元习作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练笔,使得学生的作文产生机械模仿或套作现象。
  2.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体验性。习作指导原本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的过程,但教师却以习作知识和方法的罗列替代。课堂形式单一,缺乏体验也是造成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3.评改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纵观初中常态习作评改课,并没有依照学生阶段训练的一个着力点去引领提升表达,与随堂练笔或单元训练的重难点初衷不符,缺乏习作训练的一贯性。再或者就是只评不改,作文的评改课成了“纸上谈兵”,空洞说教起不到多大效果。
  二、七年级上下册叙事类习作中“样例”的开发
  1.“样例”的开发基于教材的训练体系
  教师有效地“教”必须建立在对各个阶段习作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只有做到了习作训练目标心中有“谱”,学生的“学”才能卓有成效。因此,“样例”的开发首先需厘清初中语文教材叙事类习作的教学目标,只有将螺旋上升的目标细化到各册、各个单元,“样例”的开发才更具有针对性。初中阶段起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应着重培养他们发现事物本质和特点的能力,语言训练则以篇章结构为重点,发展思维和语言相结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师在开发“样例”的时候,应根据习作训练的序列,充分考虑课文“范例”特点,确立独特的“样例点”,以发挥“样例”最大的价值。
  2.“样例”的开发基于丰富多元的途径
  基于课文内容的“样例”开发。每组课文与单元习作联系紧密,一脉相承,课文就是习作的范例。教师应精心解读课文,选定单篇课文读与写的结合点。“样例”的开发始终为习作目标的达成服务,恰当地取舍,找准了点,才能在读与写之间搭桥铺路。
  基于课外资源的“样例”开发。“样例”的开发还可以涉及与单元内容相同主题的文本阅读材料,甚至扩展到整本书阅读和相应的影视资源。同时结合习作训练的点,引入习作内容、表达方式等契合的片段,拓展写作的思路,丰富写作手法和习作语言,对单元习作教学产生积极而有效的辅助作用。
  基于学生习作的“样例”开发。学生习作中的优秀片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最鲜活的“样例”。结合单元习作训练目标,善于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点,由此引出训练点,同时也需适时发现学生表达上普遍存在的缺陷,由此引出訓练点。学生自创的“样例”,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定会有较大的认同感。
  三、初中叙事类习作中“样例”的应用
  1.“样例”的应用要把握呈现的时机
  “样例”经过筛选之后,在教学中还需寻找最契合的点来呈现“样例”,创设的情境切合,话题明确集中,学生就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时在写后呈现,通过比照、修改后获得提升;也有的时候是在写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教师适时呈现“样例”,让“样例”中的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所碰撞和交融,力求发挥最大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以后,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描述自然景物的手法,包括从外形、颜色、声音、动作等多个不同的层面来展开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仿写一篇和校园或者家乡有关的文章,这样的样例开发能够达到很好的写作效果。
  2.“样例”的应用要植根于体验、感悟
  习作指导中,过程体验能较好地悟出习作的方法,提高习作的能力。只有良好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各种写作技巧,不断地完善习作能力。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引入了电影欣赏,课堂中,以“游行大典”为例进行文影对比。学生发现,电影中的细节刻画更为细致。比如皇帝穿上新装在游行的时候的小细节,以及周围围观群众的表情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而课文中只用几句话带过。于是,再次播放电影,引导仔细观察当时的场面动作、神情,尝试把影片中的细节刻画一一转化为文字。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学就呈现了动态生成的态势,同时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成功实现吸纳倾吐到迁移的过程。
  总之,“评中得法”,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去模仿,而是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创造;不是中规中矩地去仿,而是想方设法去发挥创造力;不是百川归一,而是百舸争流。从仿到创,这是“样例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是“样例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侯卫舫.浅议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1(27)
  [2]陈秋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浅谈[J].语文天地,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0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