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作文呈现多彩的光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存在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作素材单一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文章从立足课本、观察生活、拓展阅读入手,归纳素材挖掘的方向,以期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写作素材;挖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5-0006-02
  面对学生写作素材缺乏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了素材挖掘的方向,希望能拓展学生写作的视野,拓宽素材积累的范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立足课本,挖掘教材
  高中生课业压力大,课外时间有限,所以利用好课本,挖掘现有课本中的素材,是一个高效可行的方法。
  1.引用名句、名段,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应把花大力气背诵的名句只用在应对名句默写这种题型上。在作文中,可根据写作的内容,适时引用这些名句。比如,谈到坚持不懈时,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说到美丽的落日江景时,可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想表达青春活力时,可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写作中使用名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诗词名句,还有小说、散文中的佳句也可以巧妙应用。在高一阶段的一次写作中,有位学生写高中忙碌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在结尾处他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初中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要求背诵的段落,出自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段话来激励自己在高中要好好学习,不要虚度光阴。相比喊口号式的结尾,使用了经典语句的结尾更加有深度。
  2.把握课文的丰富内涵,学会一材料多用、一主题多材料
  教材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佳作,是作者长时间思考和锤炼的结晶,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虽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对课文的主题进行了归纳分类,但其实对课文主题和内涵的解读应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课文的主题,感受文章的魅力,体悟作者的思想高度。
  从横向上说,学生要能够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材料的立意角度。比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认为课文的主题是信念、坚持、舍己为人、善良、友谊等,这些认识并没有错,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紧扣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使得这一认识并不够深刻;学生再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后认为,课文的主题是小人物的光辉,他们都是没有名气的画家,但却有着人性的光辉。到这里,笔者觉得学生对主题的挖掘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老贝尔曼是为艺术而死的,琼珊是因为艺术而生的,让学生感受到这篇课文更为深刻的主题——艺术的感染力。
  从纵向上说,学生要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归纳分类,做到针对一个主题,能找出多个材料进行论证。比如论证恒心毅力、逆境成才、遭遇困境不放弃等主题的时候,第一可用《我与地坛》,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他曾痛苦,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第二可用《报任安书》,司马迁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管是司马迁,还是他文章中的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都在困境中永不言弃。
  二、观察生活,以小见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中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只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那么小事也可以写得新颖深刻;而如果忽视忽略,再大的事情也进入不了内心,成不了写作的素材。对于高中生而言,除了课文,校园之中也有许多事物值得他们挖掘。
  1.校园之景
  在校园中的亭子、雕塑、花园等地方的所见所思所感都可以成文,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楼中庭有一块刻着“勤”字的巨石,有曲折的木质走廊;教学楼的墙上印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的校训;教学楼的一边出口处是思源池,另一边出口处是汇毓亭。
  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一枯一荣,竞相展现生命姿态的样子总能引发一些思考,比如梅花、菊花最能体现生命的顽强;藤本植物攀缘而上,向学生展示着勇攀高峰的勇气;翠竹挺拔的身姿展示着蓬勃生机。
  2.校中之人
  校园中的人物除了教师,还有小卖部、宿舍、食堂等的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特质能够让学生记住。
  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徐老虎”的那句“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让笔者难以忘怀,鲁迅的《藤野先生》、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都是课本中关于教师的文章。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能给教师起符合其个性特点的绰号的学生很多,能模仿教师上课和说话的学生很多,但是能用作文展现教师特点的学生却很少。
  学生虽然很少接触校园工作人员,但是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可是恐怕很少有学生想过要去跟他们聊上几句,听听他们的故事。在教学了“底层的光芒”这一模块后,笔者让学生写他们身边的小人物。很多学生写了拾荒者、农民工,他们往往和这些人只有一面之缘,却能写出这些人做了拾金不昧之类的好事,进而感受到他们人性中的光辉,这样的描写太过虚假。评讲时,笔者询问学生为什么不写宿管,他们立刻叽叽喳喳起来,可以看出,对于宿管,他们有话要说。宿管每天管理学生的就寝纪律,检查他們的宿舍卫生,放假时最后一个离开,返校时第一个到达,他们与学生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会有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还有门卫,每天早晨,门卫都在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每次放假,门卫都要疏导校门口的交通,家长有什么东西带给学生,都寄存在门卫室。食堂的打菜阿姨更是学生重点讨论的对象,他们都很明白哪位阿姨打菜又快,价格计算又准确,哪位阿姨打菜时勺子抖动得最厉害。
  3.校内之事
  校园中的运动会、元旦会演、知识竞赛等都是写作的材料。举行这些活动的过程、参与这些活动时的心情、这些活动给人的启示等都可以成文。比如前阵子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了元旦会演,想要参与表演的学生首先得自己构思节目,然后挤出时间排练,而排练好的节目要经过筛选,成功晋级的才能在舞台上亮相。一个节目凝结着学生不少的心血,而面对这节目从无到有、从台下到台上,学生怎么会没有感触呢?
  校园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并不单调,学生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挖掘出不少写作素材。
  三、拓展阅读,获取素材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坚持阅读、做好摘记是通过阅读挖掘素材的重要方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初期学生往往兴致勃勃,可是作业一多,假期一放,一懒散,他们就会将阅读抛到九霄云外了。因此,教师需要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一小时,并且做好摘抄,大本子半页,小本子一页,每周一早上收起来检查。再比如《红楼梦》的阅读,教学任务中要求前80回的阅读高一上学期完成,笔者给学生制定计划,每天读一回,并且要把这一回中重要的情节和人物摘记下来。
  人都有惰性,更何况还是青春年少的学生,笔者认为通过教师的监督,能够促使他们养成阅读时摘抄句子的好习惯。笔者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即使没有教师,部分优秀和有自我要求的学生还是能够保持这一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龚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课本素材的整理与拓展[J].中学语文,2009(27):43-44.
  (责任编辑   农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