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林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到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设题上基本上也都是注意了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因此,把握好中考说明文的发展方向,对解答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
  
  点击考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和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相比,难度较小,对文章提供的隐性信息的筛选较少,体现的知识性、科学性较强。常见的考点有: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5.对说明语言的把握,及对关键词、句的辨析;6.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7.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8.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
  
  考点导航
  
  一、考查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要求阅读的说明文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人手:1.从标题着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了其特征“雄伟”。2.从分析材料人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考查对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就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首先,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的两部分之间就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其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转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考查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体会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得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题思路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能从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这样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
  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胀。这样,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阅读效率。为此,在阅读时,我们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些虽是细微的工作,但却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为同学们省下不少时间。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如2006年济南市中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2006年深圳市中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另外,语言还需简练精要。
  
  
  三、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2005年安徽省中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3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同学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直接可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2006年甘肃省中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同学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为此,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四、思维灵活,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如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中考卷《生命与气候》的第4题:“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此题答案是多元的;具有不唯一性。此时,就是体现同学们创新精神的时候了,你可以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知识,拓展思维,大胆设想,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作答。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亦不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7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