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学习数学“四步激趣法”例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君

   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研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能有效的激发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积极的分析问题,探求知识的规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由此可见,兴趣是学好知识的敲门砖。就此笔者谈谈多年来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四步激趣法’”与同行共勉。
  1 预习激趣
   教师应根据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用激励性的语言设计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提纲式”预习,不仅可以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前,给学生出示如下预习提纲:
   (1)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P70方格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不足一格的按半格算)?它们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吗?为什么?
   (3)你用什么方法能把P70方格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P70方格中的长方形?通过观察比较,你知道方格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什么关系?
   (4)由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总结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5)请同学们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加以准确区别。
   (6)在家庭作业本上用竖式迅速、准确计算出P(72)例题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7)教师相信同学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好上面的作业。
  2 导入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要独具匠心,扣人心弦,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轻松愉快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7的认识”时,教师手执锄头作锄土状问学生:“小朋友们知到这是什么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将锄头倒立于黑板边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数字的形状与锄头倒立时的形状非常相似,小朋友们悄悄猜一猜是什么数?”。由此揭示并板书课题“7的认识”。这样直观、形象又极有趣味的导入新课,不仅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又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讲解激趣
   新知讲授是一堂课的主旋律,在这段时间内能否让学生保持求知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新知识讲授过程中根据讲解内容和教学语言适时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讲解内容激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将圆规带铁针的一只脚固定在黑板上,握住圆规的手柄用带粉笔的另一只脚在黑板上旋转一周,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圈后,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
   (1)这个圆圈叫什么?
   (2)你能给圆规铁针所在的位置给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吗?
   (3)经过圆心连接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请问同学们作一个圆,过圆心作直径,数一数可以作多少条?
   (4)直径的一半叫什么?一个圆可以作多少条半径?
   (5)直径是半径的多少倍?半径又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利用讲解内容提出问题,给学生造成渴望解开知识奥秘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学语言激趣。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的成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多指教师的口语(也含音响设备等);无声语言有手势语,目光,微笑,投影等。教师适时将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巧妙的融入教学中,同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源源不断的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输送动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教学“射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作如下形象的描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位同学手举电筒,发出一束强烈的亮兴冲破黑暗,奔向天空无限延长(辅以手势语):那位同学身后没有亮光,是因为手电筒的‘屁股’不发光。”经过这样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描述,学生对射线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射线一端无限延长,只有一个端点。又如学生在正确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微笑着申起大拇指投去赞许的目光予以鼓励,或是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都能促使学生持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语言的综合运用,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练习激趣
   巧设课堂练习,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探究知识的兴趣。
   通过以上四步激趣方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促使学生不断的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抽象、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