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进程化加快,以科学和教育为支撑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世纪的钟声中全面铺开。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教师应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转换角色,尽快在新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革。而观念的改革,关键要从教师开始,因此,为人师表者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而要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必须有开放纳新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要适应新课程,就要与旧观念决裂,短时间内,教师或许会有点心慌意乱,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这都考验着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
  
  新课程与过去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和教参,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教师立场和职责的转变。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手段。如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甚至是一至两门外语,都应是当今教师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在知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再去整合,并在实践中内化,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一位教师都应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朴素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新定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必须对教学原则进行研究、改造和创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师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方案设计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中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如情态、意志、体验、合作能力、交往意识与能力等。课堂教学不仅仅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公式、定理,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教学活动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师生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精神等完整的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教师在任何备课方案中,都不妨仔细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将人类文化的间接经验同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追求共同发展。
  
  5关心学生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朋友
  
  学生在成长阶段,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情感、生理方面的问题,许多人常常会把这些问题压在心底,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让学生喜欢上你。一个学生对任课教师没有一点好感甚至“讨厌”的话,那么他对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即使原来有一点兴趣也会被驱散;即使他深知该科是多么重要,而认真去学习,也只能在一个很低的限度内发挥。反之,如果学生对任课教师有好感,或说很“欢迎”这位教师的话,那么他对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自然从内心上驱使他爱上这门课程,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这样,他对这科会特别有学习热情,特别有灵感,从而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勇于转换角色,不断加深对教学规律及学习心理的研究,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