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如何提高各个学科的课堂效率越来越受到众多教师的重视。教师如果能够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本人从事小学教育近二十年,对小学的数学课教学兴趣颇浓,多年来,我发现数学课上采取“小懒”课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从来不想“偷懒”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变得聪明的。“偷懒”,其实是智力活动的强大动力。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教师,重复的只是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身心疲乏,教学质量平平淡淡――他们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而我所谓的“偷懒”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偷工减料”,而是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专业的纯熟,是对教学真理的体悟和运用。为了争做一位好的数学老师,我追求“懒”课境界。“懒”课“懒”在哪里呢?核心就是备课“懒”和上课“懒”,在“懒”中追寻数学课堂的扎实高效。
  1备课好比和面,关键是要和“透”
  备课怎么“懒”呢?我懒得不写书面教案,但对教材却备熟备透,烂熟于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亲自做面的经历?做好手擀而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和面”,“和面”最关键的就是要和“透”。备课好比和面,和面不透,吃面不韧,口感不佳;同样,备课不精不透,上课效率就不高。
  在备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提高数学课的备课质量。最主要的是要“吃透教材”。只要你心中有教材,“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居然不动”。课程改革,不管怎么改,知识点基本不变。现实中,许多老师却在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他们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有的甚至是抄教案,这样要上出高效的数学课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会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够吃透教材呢?
  1.1熟背每一本数学教科书。最好是每一册教材都能背出来,这对我们梳理知识的帮助很大,特别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不会出现“错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及来龙去脉。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虽然我们的教材几经修订,但是我们也要反思这样安排是否最适合自己上课,足否最适合“我”的学生。特别是推行新课程以后,更应比较新旧教材的优缺点,抓住数学的本质去备课。
  1.2熟做每一道习题。最好把练习中的全部题目熟透。因为练习中的每一道习题,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都是考察一定的知识点的。
  2要吃透学生
  孙武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要做好家访,与家长沟通,为孩子的学习共同出谋划策,就要多观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在校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
  熟背每一节教材,熟做每一道习题,熟记每一个学生,才是真的熟透了。备课备透了,我们才可以“懒”备课,为上“懒”课奠定基础。
  教学要像播种玉米一样,踩得实实的才好。我上课偷懒的地方,是不带教材,没有浮华的多媒体,没有华丽的精彩语言,没有过多的作业,更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凭的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还有心中一套完整系统的自我教材。我不断研究探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一总体要求,我提出了“21181”时间结构模式:
  2.1引出问题、接触重点要快(2分钟左右)。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2.2引导探索,感悟新知要慢(10分钟左右)。问题的解决要体现“探究”和“原创”。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2.3实际运用,深化理解要透(10分钟左右)。所谓“透”就是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明白其道理。
  2.4巩固新知,拓展练习要精(8分钟左右)。练习要及时,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反馈;习题必须精心挑选,要有层次有针对性,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要害。
  2.510分钟的作业时间。这10分钟对我来说,也是一条底线,一般情况下不突破。
  可以说,我的转差工作是在课堂内完成的,把补差工作分解到了每一堂课。所以,有老师说我的课是“课中补课”,当堂作业当堂完成。
  3练习、复习要像穿裤子和用筷子那样简单灵巧
  大家都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裤子:就是两个裤腿一条带。不论男女、胖瘦、年轻、年老都可以穿,是最简单、最实用也是最灵巧的,就是少了些时髦。还有中国传统的进食工具――筷子,两根小棒,简单实用,比那些复杂的刀叉灵巧多了。
  我们在上练习课和复习课时,特别不能做啊做,考啊考。不仅要“实”,更要从简单出发,注重一个“巧”字。我提倡“一题一课,一课多题”――一节数学课做一道题目,以一道题为例子讲解、变式、延伸、拓展,通过师生互动、探讨、尝试、修正,最后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实际上就是系统的知识整理、归类、扩展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对于优秀生来说还能领悟到老师的逻辑和思维过程。
  1997年,我教了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借此搞过一个小实验:一个班,课堂上以我讲为主,作业课外完成;另一个班,边讲边练,课内基本完成作业。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两个班的成绩有明显差别,边讲边练班的成绩高很多。我的结论是:作业课内完成比课外完成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那以后,一般情况下,我就不布置家庭作业了。也许有的老师会问:家长那头咋交代啊?开始家长也不理解,但家长主要看结果,他们看到我教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差,还特别喜欢上数学课,也就没什么意见了。
  在每学期的期末测评中,与其他班级相比,学生成绩还是不错的。我想能做到这一点靠什么呢?靠的就是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对扎实简单课堂的孜孜追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日积月累,这些经验一旦你去认真研究的话,那么有一天它将会成为你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最终成为我们共同的教育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