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古诗教学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燕 平

  在小学教科书里编有古诗,而要让学生学好这些古诗,则要求教师从多方面了解编者的用意和作者创作该诗的意图及背景,从而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尝试运用了目标不变、自主探究、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教学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1)目标不变。对于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①知道作者;②知道朝代;③会说词义;④会说诗句的意思;⑤知道写的景(事);⑥知道抒发的情感;⑦会背、会写。其中①②⑦为自达目标;③④为合作导达目标;⑤⑥为助达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的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2)自主探究。在开起初的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力求自主,主动探究。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自学一般安排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互相说知道的、不知道的,知道的小组内互相评价、判断,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不知道的由记录员记录下来;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最后保留同学们共同赞同的几种意见,求同存异、注重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立足现实。立足现实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的前提能力。关于作者,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而且能说出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关于朝代,既要让学生知道这首的朝代,又要知道这个朝代的作者还有哪些,他们写的诗还有哪些;关于词义、句子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不搬《教参》,不抠字、词典,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关于景和情,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一味地把研究者的思想强加于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会一步步地深入。
  (4)勇于创新。创新就是要学生会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含义,学会搜集、整理古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初步感知诗人的创作与一定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有关古人的创作故事,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到:情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味。”说的是诗歌的通情渠道是隐的,达理的蹊径是幽的。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通诗情达诗理,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智育、情育、理育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美感,熏陶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