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大军

  数学是小学一门基础学科,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1)更新教学观念,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几年,但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课堂由老师支配,先听老师怎么说,再由学生思考或操作。学生的观察、操作、回答问题、讨论等是老师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转,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的也是赶紧拉回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呼:砸碎儿童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小孩子的大脑,让学生想一想,解放小孩子眼睛;让学生看一看,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从而真正实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2)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对于探索或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你点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之前,你必须猜出证明的主导思想。例如,我在教学“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的规律时”,这样设计,用1、2、3、4、5、7、9组成真分数,并把它们化为小数,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组数与计算,自觉地将分数分为两类,并根据刚才的计算,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分母是2或5的分数能化为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数则不能。虽然这个猜想很不完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然后提供其他一组分数,例如:①1/2,1/5,2/5,3/5;②3-1,3-2,2/7,3/7,5/7……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可概括为:“实践操作――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自我反思――建立模型”。这不仅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习、创意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3)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同一个问题寻找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学生往往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教师要重视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文学书240本,是故事书的3/5,故事书有多少本?读题和画线段图之后,我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出现的答案有①x×3/5=24O,x=400;②240×3/5=144;③240÷3/5=400;④240×(1÷3/5)=400。答案出来后,不管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其他同学听。然后与大家探讨,解除心中的疑问,展示做题的多样化。
  (4)运用探究式的教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法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法,从而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我让学生解决这么一道生活问题:“母亲节到了,小明把平时节约的10元零用钱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在店里玫瑰1元1支,康乃馨5角一支,百合花1元5角一支。”问题1:如买2支玫瑰、5支康乃馨、2支百合花,还剩几元钱?问题2:你认为不超过1O元的条件下,怎样搭配最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尽快更新教学观念,充分激励学生大胆猜想,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积极运用探究式的教法,努力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氛围,也就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