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秀宇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已成为地理教育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教,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枯燥无味,而“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却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性。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而“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把知识置于一组典型的问题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其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本文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涵义以及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作一探讨。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源自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大力提倡的“发现法”教学理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去解决学习中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发展与提高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始终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而不是由教师强制分配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实际生产、生活中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样便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尽力地投入到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课前预习,应该是每个学生学习新课的一个必经的环节。因为对于新的知识都是比较陌生的,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的时候,很难进入状态,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那么,在“问题解决式”教学时,就要注重课前预习,把这一环节当做教学的切入口,为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或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领他们进入“有意义学习”或称为自觉学习状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自觉性,而且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并思考,亲自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有可能会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也有可能找不到解决方案。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结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复杂的需要付诸努力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会专注起来,从而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问题。例如,在学习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就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是怎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在循环的过程中水会不会增加或减少?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吗,举实例说明?”并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观察自己家乡的河流、水库、湖泊、池塘等地方水位的变化,来探讨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和从分析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中探讨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关系,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书、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
  (二)课中互动,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正式上课时,可以由学生的预习情况,逐渐拉开上课的序幕,由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情况入手,逐步开展教学活动。“问题解决式”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协同活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和谐地进行互动的一种动态活动过程。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例如,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同学发挥各自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一个相互探讨的结果;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还可以进行班集体合作探究,即抓住中心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可以供师生进行互动的内容,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如学习了“热力环流”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海洋与陆地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用图表示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学习“锋与天气”时,可提出:“冷锋和暖锋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境时天气变化的理解,掌握了判断方法。课堂互动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展现了地理科学的过程理性,也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理性,有利于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案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引导,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使学生清楚需要掌握哪些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即可,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互动式的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至于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必强求统一,这样可以发挥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后反思,归纳总结
  课后反思,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每上完一次课,都要督促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反思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我掌握得很好,还有哪些问题还需要我进一步地探究。同时,还要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主动思考了吗?我与同学和老师们真诚合作了吗?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并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在记住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归纳总结,这样所学习的知识才能成体系,才能联系起来,也才能不断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高中地理学科,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更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在夏季市区炎热难耐,而郊区却较为凉爽惬意?”引导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同时,在学生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大气的运动会产生哪些现象和后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现象是由大气的运动造成的,逐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归纳起来,并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使学生拥有了思考的主动权,也使教师从灌输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能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活动。要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军.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杭海,桂守才.问题解决式题型设计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泰县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