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动起来 荡起历史的双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山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己探究,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由“静”变“动”,使课堂由“僵”变“活”呢?
  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学生的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听”“看”等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动,学生是否“看”,是否“听”完全由他自己主观地控制,效果是很差的。“论”“评”“议”等行为基本上是主动的“动”,因为能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论”等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种“动”是主动探索的体现,所以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评”“议”“论”。如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课后有这样的一个题目:“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对于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阐发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激烈的火花碰撞,这样学生不就动起来了吗?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还要求教师会“燃情”,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动”的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想动。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停留在有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上,加上语数外等学科学习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感到乏味,学习不是很积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想动,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
  业”一课义务教育方面的内容时,课前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一次小型社会调查,了解自己家乡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到上课时由各小组选出代表上台演讲。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深刻含义,对历史课也产生浓厚兴趣,学生也就动了起来;此外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实践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
  同时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考
  察风俗文化。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历史课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历史课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最后,要让学生敢动。所谓敢动就是在教学上人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的成长,宽松的环境能使心灵更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以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而不是动辄训斥、压制学生。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用心营造宽松的气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送给学生一份“保险单”。只有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敢想、敢说、敢做,大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充分的动起来,自主的进行学习,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才能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