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制定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运作。美术课堂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思路清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60-02
  
  《课程理论》一书中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由此看来,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也不同于课程目标,它比教学目的要具体一些,细化一些,它不是着眼于长远的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学习到一些什么。教学目标的定位越是量化,其可操作性就越强,也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实施评价。但是作为美术学科来说,学科特性决定了其量化指标的难以操作,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产生了许多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下面就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谈几点想法。
  
  一、辩证地看待知识与技能目标
  
  美术从技能性向人文性转变,意味着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其它,这就给我们美术教学带来了困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是否要制定具体细致的知识技能目标?我认为这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以形象美、内涵美来打动人的心灵,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思想的教学只注重技法的指导,自然作品就失去精髓,学生也会逐渐感到习乏味。反之,如果只注重人文教育而忽视技法的指导,学生在创作中无法用相应的美术手段来表现,同样会导致美术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问题。
  在美术课中有许多强调技法的课程,例如色彩画、写生画、国画等等,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具体详细的制定各项标准,如三年级《彩墨游戏》一课,由于这是小学启蒙阶段的第一节国画课,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知识与技法层面的操作性,使学生能习得知识并掌握技法:“通过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认识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并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中锋、侧锋)和用墨方法(墨分五色:焦浓重清淡),尝试游戏性的国画练习,在欣赏大师及学生优秀范作中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有许多量化的标准,如认识文房四宝,学习两种用笔方法,不同墨色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美术课堂中可操作的目标并且是可测量评价的,而不应笼统地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水墨画的特性,掌握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方法。”这样的阐述不能说明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含糊其辞,学生的学习则不得要领。当然单纯技法的教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还增加了欣赏大师及同学的范作,以此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大师作品蕴含丰富的提高文化涵养,而同学作品则更亲近,从而产生学习水墨画的愿望,在注重知识与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的熏陶,使学生的技能与思想认识同步提高。辩证地看待知识与技能目标,既不抹杀知识技能目标,也不抹杀人文目标,而是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更为宽广的文化情景中来制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设计有效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整节课的一个规范性指导,它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与方法,它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与创新。因此,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设计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进行整体设想,实现学习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有效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一定要以清晰简练的话语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完全是有模式可循的,有专家推荐的四因素模式,也称为ABCD模式,可以作为参考:Audience(对象)指主体或者教育目标指向的对象,一般是指学习者或学生;Behavior(行为)指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使用一些较为宽泛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如:了解、理解、感受、欣赏……或用更为具体的动词指向目标:绘画、捏制、调配、设计等;Conditions(条件)指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指出这些条件与否,直接影响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决定了目标设定的适宜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范图、与同学讨论后等;Degree(标准)指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应该完成的行为水平,一般是最低的标准,这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最低标准。上述模式实际上由几个要素组成,即谁――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到什么程度,并将这些要素用语言灵活地组织,表述出有效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举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画出色环图。”“通过图片的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老房子特有的古朴美,并参照范图进行临摹。”“学生在讨论后能够合作完成一件手工盾牌的制作,做到造型威武、构图饱满、色彩夸张。”……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应该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能够量化操作的指标一定要表述清晰,便于及时评价及反馈。
  
  三、全面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事件的体验性认识及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体验性目标,而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灵魂所在,如果单纯从知识技能角度去衡量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只一味追求所谓的结果,就不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必定是由具体事物生发的,它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支持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具体实施,它与两者逐步整合以达到促进优化的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好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但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程度,将这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去。
  例如美术欣赏课《妈妈和孩子》一课,首先是课堂教学的行为描述,就是欣赏关于母爱的美术作品,感受母爱的伟大;然后是认知目标的确立,即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最后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将自己对妈妈的爱迁移为对家人、同学、老师与集体的爱。这一目标的落实是教师比较难以测量和操控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不是通过一节美术课就能够实现,因此对于情感目标的实施,应渗透在课中及课后的方方面面。教师惟有认识并把握情感目标的层次及其基本水平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产生情感的共鸣,经历内心体验并逐步内化为高尚的情操,才能真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位。美术课程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更应体现在最高位的标准上,全面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总脉络,从根本上将情感目标贯穿于美术课堂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美术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辅相成,是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生成情感目标的土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起着整合、促进与升华的作用。只有认识和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才能领会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实质问题,才能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取得最佳的整合效果,有效指导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
  【责任编辑 吴小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2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