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丽

  [摘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共育模式有若即若离式、互助合作式、渗透融合式三种模式。发展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可以采取让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理论、优化家庭教育等举措。家、园、社区共育应朝着渗透融合、多维性、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区;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9-0050-03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它们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人手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三者应加强联系,构建共育平台,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共育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家、园、社区共育最适合的模式。
  
  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分析
  
  1、若即若离式
  回顾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社区概念尚不明确时,看到的只是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这种合作共育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还存在一定差距,它其实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交流。这种联系与交流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如家长会、家访、接送交流等,这些方式还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幼儿园与家庭还远未达到合作共育的状态,双方是一种若即若离、公事公办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下,家长很难完全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很少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帮助。这种方式往往造成双方误解,家长认为教好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就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则觉得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不能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因此,这种若即若离式的家园关系难以达到合作共育的目的。
  
  2、互助合作式
  家、园、社区三方是有共同利益的,幼儿园对社区可以起到教育辐射的作用,社区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可以为幼儿园所用,家庭与幼儿园更是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三方便可形成互助合作的共育模式,这种模式使三方的关系更加紧密。首先,幼儿园不限于单纯履行保教职能,还尽可能为家庭和社区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包括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则通过合作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从而愿意为幼儿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其次,幼儿园作为社区服务机构,除为在园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之外,它对全社区的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士都可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社区则尽可能为幼儿园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与以往若即若离的模式相比,互助合作的模式已基本形成家、园、社区三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3、渗透融合式
  幼儿园、家庭、社区仅从形式上进行合作是不够的,必须向全方位渗透融合的模式发展。国外很多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如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由政府巨额投资。扩展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使资源向“处境不利”的家庭和地区倾斜:服务内容包括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保育、健康和家庭支持等。这种全方位渗透融合模式虽然在我国已开始提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预想的困难。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家、园、社区共育处在以互助合作为主,逐步走向渗透融合。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的家、园、社区共育。
  
  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发展对策
  
  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中幼儿园作为专职的保教机构,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家庭、社区则应发挥其资源优势,扩展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家、园、社区共育的发展是一项必须长期开展并不断深入的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幼儿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有的幼儿园为了解决社区内小学生中午用餐难的问题,专门在幼儿园开设“家庭小饭桌”,收取低廉的餐费,让小学生在幼儿园用餐和午休,这不仅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在社区的影响力。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理论。优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重视教育但不懂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园、社区共育便是改变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幼儿园首先应改变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为家长提供最新的育儿信息,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家长要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用自己好学的精神感染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成长。再次,社区应积极开发亲子互动空间和活动,如亲子教室、亲子园、家园社区亲子趣味竞赛等。应以社区为依托,扩展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实现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孩子、社区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互动。
  
  3、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
  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的合作状态,使社区学前教育质量有所保障,职能更趋明确,使经费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在我国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广州、青岛,在社区学前教育管理方面已探索出类似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全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模式。
  
  4、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关注低收入家庭,确保教育机会均等
  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倡家、园、社区共育。针对的不仅是上得起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发挥集体资源优势,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教育上向他们倾斜。例如,由社区牵头,开展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上门指导服务:幼儿园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早教信息,举办讲座,让特困和散居儿童随班就读,等等。总之,社区应协调好相关部门,满足居民对幼儿教育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以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早期教育和服务。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不论其共育模式还是发展趋势都应当有所突破,应朝着渗透融合、多维性、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