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晓燕 李英玉 黄晓梅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对93名小中大班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2)幼儿期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3)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逐渐统一,由主观盲目向客观标准转变。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帮助幼儿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要注意帮助幼儿学习:(1)与其他小伙伴主动接触,(2)维持积极的关系,(3)合理解决冲突。
  【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提名法;社会化;社会性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对同伴关系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说来,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欲求,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自身需要满足与否对其行为有直接影响。人的需要有很多种,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归属需要、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从通俗意义上说,所谓归属的需要就是个体属于哪一部分或哪个群体;爱的需要就是积极情感的获得;尊重的需要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使个体产生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很重要,被他人需要,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如孤独、自卑等。
  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儿童获得从成人那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特别是当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与同伴建立起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并受到同伴的赞同时,儿童将会获得上述那些需要的满足。
  2.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现有的研究都认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诸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调查表明,约有60%的亲社会行为来自同龄人,40%来自成人。〔1〕
  皮亚杰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与同伴关系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2〕 换言之,同伴关系可以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换位思考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3.同伴关系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这句名言说明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即希望被同类所赞赏;当一个人缺乏他人的关注时,就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
  著名自我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高度重视社会交往对自我发展的价值,他认为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概念的。〔3〕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他人的评价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同龄人。儿童正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我,而自我的发展又促进了儿童良好人格的发展。
  4.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的适应会有不良的影响。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适应障碍――学校适应困难。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经常逃学,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学校恐惧症,拒绝上学,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永久性辍学。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不良,在学校里没人理睬,甚至被欺负,由此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5.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伴关系还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心理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向,即“发生社会心理学”,他们重视社会交往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因果关系,注意到儿童的相互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国内的研究〔4〕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动作或观点的不同,从而引起争论,形成认知冲突,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
  近年来,西方流行一种“群体社会化理论”,充分肯定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同伴关系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差异。研究发现〔5〕〔6〕,幼儿期同伴关系存在着四种类型:受欢迎幼儿、被拒绝幼儿、被忽视幼儿及一般幼儿。
  目前国内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缺乏关于幼儿同伴关系年龄发展趋势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同伴关系的年龄发展特点、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被试: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小班29人,其中男孩15人,女孩14人;中班30人,其中男孩18人,女孩13人;大班34人,其中男孩20人,女孩14人。
  方法:1.现场提名法。逐个把幼儿单独叫到能看见其他小朋友的地方,先让幼儿仔细看活动中的所有小朋友,然后请他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三名同班小朋友。根据被试提名结果进行加权积分,第一提名记5分,第二提名记3分,第三提名记1分。统计每个幼儿的总得分。2.谈话法:在幼儿说出喜欢的幼儿名字之后,进一步询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
  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幼儿交往范围较广,还未出现明显的受欢迎型幼儿。从提名结果看,小班幼儿的受欢迎程度差别明显,得分最高的几名幼儿分别得到34分、25分、23分、20分。看得出来,其中只有一名幼儿更受欢迎些。中班开始出现大家明显喜欢的幼儿,一名幼儿的得分高达54分,但这样的幼儿相对较少。到了大班,受欢迎型幼儿的提名集中程度明显提高,其中得分最高的几名幼儿分别得到56分、51分、47分、45分,而且超过38%的幼儿都提名这几名幼儿。
  从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得分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小班的提名得分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中班开始出现集中趋势,大班则几名幼儿已经得到全班幼儿比较普遍的认可,成为受欢迎型幼儿。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除了幼儿认知水平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
  1.幼儿自身特点
  幼儿自身特点直接影响小伙伴对其喜爱程度。这些特点包括自然因素,如相貌。一般说来,那些长得漂亮的孩子更容易被小伙伴喜欢。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对幼儿同伴接受性影响最大的是幼儿的性格特点及交往技能。研究发现,那些能力强、能与小伙伴和睦相处的幼儿,同伴接受分相对较高;而那些不被提名或较少被提名的幼儿,往往缺乏交往的兴趣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总的来看,幼儿普遍不喜欢动作粗暴、不善言语、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而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不合群、交往技能差等特点,对幼儿的同伴关系有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延续到学龄期。因此,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个性,是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关键。
  2.教师在幼儿同伴关系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选择同伴时,往往从一些外在角度出发,如父母间的关系、幼儿之间所处的空间位置,等等。从与幼儿的谈话中也发现,教师的评价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们往往选择那些经常被教师称赞的小朋友。这说明教师的好恶及评价标准对幼儿有较大影响,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我们知道,幼儿对人、对己的评价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的,也就是说,幼儿开始是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的。在幼儿园里,幼儿对小朋友的评价更是从学习教师的评价开始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多给那些自身条件较差(例如,长相平平、性格内向)的孩子一些积极的评价;多看到那些有不良性格特点(例如粗暴)的孩子积极的表现并给予表扬,以促进幼儿对他们的积极评价。
  总之,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在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以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幼儿期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
  研究表明,各个年龄班幼儿都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这一特点在小班最明显。到了中班情况有所改善,有些男孩会选择女孩,但女孩很少选择男孩。进入大班后,孩子们又重新表现出偏同性别交往的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大班幼儿不想选择异性小朋友,而是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也许是大班幼儿的性别意识有所增强,头脑中出现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同性别交往观念,不好意思提名异性幼儿。在与幼儿交谈中,有男孩问主试:“我可以说女孩子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吞吞吐吐地提了几个女孩子的名字。这种倾向同样也反映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据教师反映,大班幼儿基本上是跟同性别孩子一起玩。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4〕
  
  (三)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逐渐趋于统一,由主观向客观转变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逐渐趋于统一,出现了普遍被认可的标准。
  一般说来,小班幼儿评价标准较混乱,他们往往从一些外在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如“因为我们是邻居”“因为我们是同桌”“因为她妈妈和我妈妈认识”,等等。因此,孩子们选择小伙伴的分散情况较明显,被提名的幼儿范围较大,出现分散趋势。进入中班以后,孩子的选择标准开始向一致方向发展,选择范围开始缩小。到了大班,幼儿的评价标准开始趋于一致,并出现了从幼儿个性特点角度评价的倾向,如“他能干,我喜欢他”“他待人有礼貌,我喜欢他”“他各方面都好,我喜欢他”,等等,可见,幼儿对同伴的评价标准开始接近实质性评价。
  幼儿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是与其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符合认知水平从低到高、从表面到实质的发展规律。
  
  三、教育建议
  
  为了避免对幼儿身心发展可能造成的伤害,我们在研究中并没有向幼儿提问“最不喜欢谁”这样的问题,但国内外有关研究及本研究可以推测出的情况是,在幼儿中出现了一些受欢迎型幼儿的同时,也肯定会出现一些不受欢迎的幼儿。这些幼儿在集体中是受排斥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幼儿自身的一些不良性格特点及社会交往技能的欠缺。因此,培养良好性格和教给合适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改善幼儿不良同伴关系状态的两项主要工作。教师可以在帮助幼儿提高与同伴交往技能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当幼儿逐渐掌握了同伴交往的技能时,他们的性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在改善幼儿同伴交往技能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
  1.帮助幼儿学会主动与小朋友接近的技能
  如:微笑,高兴地说话或者问“你好”“嗨!你到哪儿去?”
  询问信息。“你叫什么名字?”
  对别人的问好和要求作出回应。“我也是新来的”或者“跟我来,我带你去”。
  提供信息。“我叫罗莎丽。这是我来幼儿园的第一天。”
  邀请参加游戏。如“想玩抓人游戏吗?”“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玩。”
  2.帮助幼儿与同伴维持积极的关系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被同伴描述为敏感、善良、灵活。下面的技巧描述了儿童同伴交流的特点。
  表达兴趣――微笑、点头、眼神交流、问相关问题。
  协作――轮流、分享、合作。
  表达接受――听别人的建议,学习别人的方法。
  表达感情――拥抱、握手,或者说“我喜欢你”“我们做朋友吧”。
  表达同情――“你画的画很干净”“你看起来很伤心”。
  提供帮助和建议――“你可以这样试试看”“你捆箱子时我会扶住它”。
  赞扬同伴――“你做得太好了”“你的办法非常好!我想肯定会有用”“你真可爱”。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策略
  冲突能否解决取决于矛盾双方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是否能形成共识。威胁、羞辱或者强制都背离冲突解决的基本要求。那些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所以,应该教给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
  表达个人的权利、需要或者感情――“这次我想要一个选择的机会。”
  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情――“是的,我知道你等着看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
  建议用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我们扔硬币决定吧。”
  反对不合理的要求――“不,你要最后选。现在轮到我了。”
  接受合理的不同的意见――“是的,我没想过那个问题。”
  折衷解决方案――“我们去玩其他游戏吧。”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特别要关注那些在同伴中不太受欢迎的幼儿,及时指导这类幼儿,以促进所有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E.O.斯米诺娃,T.B.古斯科娃.学龄前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研究.国际社会科学快报,1988,11
  〔2〕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3〕〔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符明弘,左梦兰.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1993,5
  〔5〕庞丽娟.幼儿不同社交类型的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93,3
  〔6〕徐长宽.对三类不同儿童的同班交往的行为特征的自然观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3
  〔7〕Kostelnik,Whiren,Soderman,Stein,Gregory.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Theory to Practice.4th ed.Delmar,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Inc,2002:232~233
  
  On Features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ZOU Xiaoyan, LI Yingyu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HUANG Xiaomei
  (Central Kindergarten of Tangxia, Rui’an, Zhejiang, Rui’an, 325200)
  
  【Abstract】Peer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the cont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 during infancy, the starting point of peer relation development, exerts great influence upon children’s future socialization. This research, employing peer nomination method, studied 93 children in bottom, middle and top class in kindergart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ectivity is increased with age in peer relationship, that the tendency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ame gender exists in infancy, and that children’s evaluative standards tend to become unified with growing age, changing from subjectivity to objectivity.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on of peer relationship and help children learn how to contact with other children, how to maintain positive relationship and how to settle conflicts.
  【Keywords】peer relationship;peer nomination method;socialization;socialit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286.htm